2021-07-19

2021-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奔跑的猪猪侠

扛起一面旗,坚定走下去

今天又是一天的聆听,用一个“又”字,完全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绪。因为这样的聆听不够深刻,不够彻底,甚至还有一些戏谑。那不是思想的触碰,更不是激荡,连台上的他们都对自己说出的不那么肯定,不那么坚持,那台下的我们又该是怎样的情感呢?

“教育”,应该是关涉信仰的职业。尽管我还不是一位老得掉牙的教师,但是我深信,只有我们自己对正在做的事情深情,深信,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做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天手捧成尚荣先生的著作——《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顿时觉得很幸福。干涸的灵魂像被甘霖滋润一般,平日里太多太杂的办公室事务已经挤占了太多的专业成长时间,如果我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书了。”作为看客的你,相信吗?我想成长,却又无力生长,纠结的内心已然困顿在这副躯壳里很久了。经历暑期的几次几级培训,让我再次像挤海绵里的水一般挤出时间抓住一切时间阅读。

也许,那位不知名的教育同仁说得对,“心中想什么,眼里就尽是什么。”这几天都在想着“生活”二字。于是,从成老的文字中,竟也瞧见了“生活”。

德育流程离不开德育方式,德育方式必定是道德的方式,假若方式不具备道德性,那么德育就会偏离道德的轨道。只有让德育流程回归德育本来的规定,德育才能够名副其实。

在聆听完同仁们所述的各种主张后,似乎感觉大家多从教学策略上归纳,然提炼出的主张换上别的学科名之后,便可以通用到其他学科,那么这门学科的特点又该如何自处呢?

我所任教的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归属德育,若真要提炼主张,那该提炼出怎样的一个无法替换学科的主张呢?就像中午好友反问我道:说说你的主张。我虽在沉思中,但也煞有介事地挤出了几个字: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尽管这是可以套用在任何关系的哲学问题。但是,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似乎更合适。我想,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德育。如规则,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个体人的自处等等。所以,既然要提炼主张,必然与人,与德育规律息息相关,而不可能与之没有关系或者做到只字不提。

陶西平教育思想中关于德育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特点。其中一点便是德育首先是对人的尊重。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起点,当然也是教育的起点,从尊重人开始的德育才是审美的、愉悦的,才是让人站立起来的有尊严的德育。

尊重儿童,必然要尊重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学习。在平时的课程学习是通过教材,通过生硬的文字传递的。而德育学习,却是需要从生硬的文字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找到鲜活的生命。我想,这便是德育该有的模样。想到这点,我便又一次地肯定了自己的想法——“生活”是对的。

7月18日是敬爱的李吉林老师去世两周年的纪念日,老人家提出的“情境教育”思想的光辉仍然闪耀在我们的心中。“情境”二字,仅从字面想,便有着“生活”的影子,只不过更为优化,更趋完美。

那么,换个角度想,“生活”便也是一种“情境”,一种如璞玉般的真实“情境”,其中的角色不用幻化,不用想象,有你,有我,也有他。

关于教学主张的话题,似乎已经说了好几天,“生活”已经在我这副躯体中从上而下,从里而外地奔涌。既然方向确定,那我就开始行动。虽然没有其他同仁那么优秀,但是我也想在自己能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贡献自己的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

夜已经很深了。心中似乎还有很多的感想,想要与屏幕对面的你分享,然而这些天的伏案已然让颈椎、肩周抗议了,疼痛不已。那就暂且先埋下伏笔,打个哑谜,明天再与看官们走上田间地头,看看这天地间的德育,如何教书育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