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元宵词,两个截然不同的元宵节,却都让苏轼难忘
唐代及之前,是实行宵禁制度的,只在元宵节弛禁三日,"谓之放夜"。直至宋代,宵禁之制才被突破,中国社会的繁华夜生活也许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夜生活之丰富、热闹,甚至让皇宫中人都生出羡慕来。曾经有一个故事,话说一日深夜,宋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
平时的夜生活这样喧闹、丰富,那么元宵节更是一片盛景。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描写了偏安一隅的南宋临安的元宵节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火树银花不夜天,花市灯如昼,车马、鼓乐、灯月交辉,如人间仙境。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诗曰》中写道: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元宵节看灯划船,人潮拥挤,宝马香车,载歌载舞,一直到夜深,下起了雨,这时还能叫到汤元吃。难怪曾有记载,宋朝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首词,既写了南方都市的繁华与富庶,也写了北方小镇的贫穷与冷清。对于重情重义的苏轼来说,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这两个地方也是他一生多舛中好运的地方。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在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繁华,充满了诗情画意。灯火阑珊,游人如织,宝马香车,欢声笑语,在明月的照映下,一派盛世年华。他思念杭州的山山水水,更思念那里的人情温暖。
都市的繁荣,江南的美景与温润,更衬托着密州的贫穷与寒酸。初来乍到的苏轼在密州第一个元宵节是冷清落寞的。在他眼里,密州清冷萧索,如一个垂暮老人。
这也难怪,密州不仅贫穷落后,更是天灾人祸不断。苏轼知密州之初,即遭逢了莫大的困境。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饥馑疾疫靡有遗”,“流殍之余,其命如发”,其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值此“岁凶民贫”的严重景况下,使苏轼感到“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压力极大,这无疑是对苏轼任太守的一次严峻考验。
这个上元节,没有歌舞喧嚣,没有彩灯高照,随意走走的苏轼,却听到箫鼓之声,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冷冷清清的霜月下,阴云四垂,似乎正酝酿着一场春雪。“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明年是一个好年份,春来了,一切充满了希望。
苏轼在密州做出了政绩,他很快与当地人打成了一片,从他那首有名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当地的老百姓是爱戴这个才华横溢又一心为民的太守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蝶恋花 密州上元》中,与其说苏轼的落寞是因为两个地方的落差,不如说是苏轼对朋友家人的思念,对过去那份美好生活的眷恋。
元宵节,一碗甜甜的汤元,热气氤氲中,有最在意的人相伴,幸福就在你眼前。
元宵节,愿月与灯依旧,人与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