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
卢梭与其他人类学家的最大区别就是,他是最大程度地接近原始人的生存状态。最大程度地追根溯源。而其他研究者是站在人类社会已经发展至今(或者发展到研究者当时的时代)的一种立场和观点去解释自然人的演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切引起人类不平等的后续论证。所以,无论在此之后的论证是多么的严密和合理。但它最初站的位置已然偏离轨道。
人与人本来是平等的,就像凡属同一种类的动物,由于各种不同生理上的原因使他们发生种种变化。这些变化还能够观察得到和区分之前——都是平等的一样的。这样的变化并不能同时、同样地发生变化。他们在变化之下获得了原本不属于天性的所有。而另一些人则长期停留在他们的原始状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起源。
卢梭把人类的不平等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产权的设定。(富人和穷人是这个时期所认可的)
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强者和弱者是这个时期所认可的)
第三阶段:法制权力变成专制权力的阶段。(主人和奴隶是这个时期所认可的)
第一部分
卢梭认为人类心灵中最初最简单的活动遵循两个法则:一、非常关注自我幸福和自我保存。二、对任何痛苦和死亡的憎恶。所以在我们以下关于的原始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系列变化的探讨都是基于上面两个法则的基础上讨论的。
先探讨原始人和原始动物的联系。人这种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有三个最大的区别。第一、他的构造相对完善。第二、他没有自己固有的本能,但他通过模仿和学习可以掌握各种动物的本能。第三、具有自我完善能力。 正是因为人的这些能力。使人逐渐脱离纯动物性的状态。这仅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但是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的不平等还未有端倪。
探讨原始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在自然的支配下,原始人只服从于他的本能。他的欲望绝不会超出他的生理需要。这时的原始人具有的是最纯粹的感觉。而是卢梭认为,人类对于自己同类的受苦,有一种天生的反感。这样的天性称为怜悯心。(与中国古代人之初性本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人类纯自然的感情。 原始人没有强烈的情欲(男女生理层面处于欲望的"爱"另当别论),又能受到怜悯心的约束。在这两者作用下,他们毫无交集并且循规蹈矩的生活。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任何联系。自然也不会有不平等的产生,因为人类的关系还未建立。这时,他们仍处于自然状态。
基于以上,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几乎是感觉不到不平等的。不平等也几乎不会对人产生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人自我完善能力、社会道德以及自然人能所能禀受的其他各种潜在能力,会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借助外部的偶然原因慢慢发展起来。
第二部分
人最早的感觉是自我存在,最先关注的是自我保存。随着人与其他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接触。使人逐渐察觉到了某种关系。(类似于大小、强弱),这些观念是通过无意识的对比产生的。其中带有某种机械的谨慎。谨慎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全自己。随着在徐其他动物较量中的人的胜出,人产生了最初的"自尊感"。
初期的进步不断积累,人类智慧日渐开化,不久,人们抛弃了随便睡在哪一棵树下的生活,而且学会了搭小棚。从此家庭开始形成。家庭出现了分工,而分工又导致了两性在体能和技巧方面有有所下降。而这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合。家庭的形成促进了集团的形成。而家庭和集团的形成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联合分工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发明新工具两者共同的作用下,使人产生了大量的闲暇时间。由此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娱乐活动,而在娱乐活动中,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别人,也愿意被别人注意。这时,在这样的群体性活动中,往往有人脱颖而出。(最善于唱歌、最有力气…)这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这也是人类从自我关注转向关注他人的第一步。不再是局限于只留意自身,而且把眼光慢慢地投向别人,投向周围,投向可能和自己有关的一切。投向这个世界。
回过头来看,"物质决定意识"。真理还未过时。当原始人真正可以不再为自己的安全而担惊受怕。(因为有了房子和其他同类的帮助)当原始人真正可以不再为食物而奔波劳碌。(因为工具的使用和联合获取食物相对简单)在此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这就是娱乐活动。这是原始人从纯粹的为了自我保存的自我关注转向关注除自身之外的第一步。之所以说这是不平等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一直局限于自身,拘泥于自身,不会有意识的觉醒。没有观察,没有对比,就不会有差别,没有差别就没有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