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跪着读书
我喜欢看书,但除了吹牛的时候特别有话聊以外,还没觉察到什么好处来。
但是,到了现在的年纪,想琢磨干点喜欢的事,才真觉得 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看了这么多书,随便别人聊个什么都能接上话。用我老公的话,别人放个屁你都能发表个评论。但是真到想写点什么的时候,还真什么都写不出来。想象中的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完全没有嘛。
我跟真正读书人之间到底差了什么呢?为什么书不能变成我学识的一部分呢?
01
最应该考虑的是谁主谁仆的问题。
我虽然号称不爱学习,但是爱看书。但是我看书的方法依然来自于学校的方法论。
什么都不想,从头到尾读完。一般就是读完就算完。
遇见特别有感觉的书,还会做个详细的读书笔记,就跟上语文课似的,结构排列的整整齐齐,小标题列的规规矩矩。
花几个小时整理完笔记,哇!成就感满满,感觉书读得太仔细了!自己都被感动的不行。
结果呢?
没什么结果。
一段时间后就忘了。
02
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呢?
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失去了读书的兴趣。
功利点说,这样读书实在看不到什么好处,也许将来的某一天能用上书上的某个观点,让周围的人赞叹几声。但比起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来,实在不划算。还不如看公众号和头条新闻呢。
所以,看书的兴趣很容易就被网络化取代了,容易沉溺在碎片知识中,继续自己感动自己。
其次,容易带来负能量。
每次看完书,做完笔记,心理都是有一个期待的:觉得自己又成长了一点。结果发现生活依旧是那样,没有改变的迹象。
慢慢地会变得怀疑 到底是书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当然,一般都会怪罪自己。执行力不强啦,三分钟热度啦。但也收不到实际作用。
最后自己特别容易自暴自弃,给自己加各种病:拖延症啦,懒癌晚期啦。
告诉自己,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还有,容易焦虑。
焦虑是因为想要的太多,而能力又太小。
读书确实是增长见识的,告诉我们世界有不同的面,有不同的精彩,生活有各种精彩的活法。
看得热血沸腾,但是做不到。
很容易让人处在阴虚的状态,就是不停地有各种想法,但身体依然待在家里。内耗严重,越来越不满现状,越来越焦虑。
03
学校式看书方法是把我们变成了书的奴隶。
我们供着书,虔诚地把它们读完,整理完,跟听领导讲话一样,还要一字不漏的记录,学完还要写心得体会。
但真正的有用的学习,应该是我们是书的主人。书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百晓生,为我们提供方法论。
我有问题不懂,我问,书答。
书给我的答案,我再用于解决我的问题,解决的结果变成了我成败的经验,而经验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书才能进入我的生命体验。
04
所以,成人学习应该是问题型的学习。
带着问题,去书里找答案。应该纵向阅读,即不是从一本书里找答案,而是从这一类书里,找答案。
再发现问题,再寻找答案。把这些答案和问题记录下来,找到他们内在的联系,用自己的思路串联起来,这就变成了我自己的思维体系。
把书当成帮手,当成顾问,当成老师。不能当成领导,当成权威。读书的姿态对了,书才能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