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文惠书屋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340

2025-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5-4-15 三百四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语音整理

本章孔老师通过回答子贡的问题,谈论了如何认识人和评价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评价一个人不能简单的以当地人的各种毁誉做出判断,也就是说不能从众,要细心考察其之所以毁,之所以誉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从文本上来看,本章在理解上没有难度。就是子贡问老师,如果某人,众乡党都说他好,那这个人是不是就好呢?孔子回答说,那可不一定。子贡再问,如果一个人众乡党都说他坏,那这人是不是就坏呢?孔子说,那也不一定。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是好人都说他好,坏人都说他坏,唯有这样才能够判断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要与周围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人就会给我们一些评价,怎么来看待这些评价呢?在孔老师看来,子贡提出的“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所以孔子说“未可也”,就是说不一定。孔子认为真正的善者应该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人皆好,未必真好。因为我们知道,有的人表面上乐善好施,但擅长收买人心,满肚子的阴谋诡计,那不明就里的人往往都会对他夸赞不已。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典型的“好好先生”,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人,他们见到错误不敢批评,在是非面前不敢表态,遇到问题就绕道走,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实际上就是怕得罪人。表面上看起来,他这种做法对身边的所有人都有好处,但是骨子里他其实是只为自己着想。这种“好好先生”,他平时不干实事,就喜欢拉拉关系,讨好别人。一个单位也好,一个企业也罢,如果这种人总是占得先机,老实的人就会吃亏,就会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乡人皆恶”是不是这个人就是个坏人呢?也不一定。有的人往往是特立独行,在言语行动上可能不为人所知,更不用说那些见识短浅的普通人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代名将袁崇焕,当时含冤被杀,人们都以为他是卖国贼,抢着吃他的肉。但历史证明,袁崇焕是忠肝义胆,节烈千秋之人。

类似的观点,孔老师在其他场合也说过。比如《里仁篇》里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仁者不可能人皆好之,也不可能人皆恶之。所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也就是要找找原因。“众恶之”有可能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必察”。“众好之”也有可能这些人就是“乡愿”,也就是好好先生,所以也要“必察”。

总结起来,孔子就认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孔老师更是明确说,“乡愿,德之贼也。”就是说好好先生本质上就是欺世盗名之人。

这一章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你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既让好人喜欢,又让坏人憎恨,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因为他有明确的价值观,爱憎分明,不和稀泥。

铎罡老师 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