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开放与保守
就语文来说,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但语文课堂的话,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的活动。那么既然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把语言和文字理解为一种活动突出故事性,那么活动的目的到底在哪儿?导向又是什么?对语言文字理解的范围是什么?把语文作为“课”来上,我们到底可以上些什么?
语文,本就包罗万象,凡人所感所创造所陈述皆诉诸于文字。各种典籍、辞典、今人创造的一切语言文化现象,无不都是语文的载体。那这就意味着存在就会被关注,抑或是有被研究的必要。语文本就有极大的开放性,那么以上作为一种不能被忽略的现象,应该是可以被搬入课堂的。可是各种新潮语言文化由于其简单有趣被迅速用于生活之中并且成为日常离不开的语言时,“语文”课,究竟是该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吸收运用;还是保守?守住语言文化的典籍根本?
纵观语文课堂,基础、阅读和作文一直是重头戏,尤以小学课堂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现今新版小学入学的课本就在突出故事性,引起对阅读的重视。阅读是孩子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可以说不会阅读,你就失去了半个世界。而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也不再是以干巴巴的生字和拼音,加入了不少游戏,可以说是慢慢吸引他们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工具。之后问题就会出现了。原因是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能力,有着自己独特的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并且思维活跃,容易对一些新奇事物产生好奇疑问甚至跟风。而正常课堂是只能允许正确答案存在的。这个时候老师的问题就来了。如果让活跃的思维发展,势必无法控制这个以考试为主学校制度学生的成绩;相反,如果控制住活跃的思维,其实就是将他们与社会实际、自身发展相割裂,是残忍的,是背离我们教育初衷的。这个时候我真的忍不住建议三年级以上的语文课全部取消,改成阅读活动课或者查找资料的课。语文考试到也还得保留。
前几天有个学生眼巴巴的问我:老师,撒狗粮是什么意思?作为老师本应答疑解惑,可是我却想着社会文化竟对孩子的影响也如此之深,又想着解释一下这个词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一时竟难以抉择。语文理应开放与包容,语文课该何去何从?
本人资历浅薄,略写拙见一二,渴盼前辈导师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