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情感隔离1:让自己心安的自动化机制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东风阁主

当我们遭遇抑郁、恐惧、焦虑的情绪体验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到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就是情感隔离,因为当面对这些情感,有可能瓦解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是不得已一个措施。

比如,有些小孩子在自己家里的大人去世以后,尤其是突然去世,他们的表现会让普通人困惑,因为他们会像没事人一样,还是该玩玩,该吃吃,有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会觉得这个小孩忘恩负义。

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个小孩在面临巨大痛苦和恐惧的时候,他进行了情感隔离。

也就是,他感到很痛苦,而这种痛苦可能会瓦解掉她弱小的人格,这个时候,他就会下意识的“自己骗自己”,还是像以前一样,就当爸爸妈妈没有去世一样。

其实这种情况,在有些人格不够强大的成年人身上也是一样,面对不了,就骗自己没有发生,来避免和那种巨大的痛苦产生联结。

这种情况是需要心理干预和处理的,否则对于小孩来讲,会对他的人格发展产生巨大的创伤。而对于成人,当他慢慢面对的时候,就会释放巨大的哀伤,让哀伤流动并且有稳固的情感支持,就是最好的治愈。

我以前也会用一些小的情感隔离的,这是无意识使用的。

就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每天睡前都会做同样的动作:折一折被子,说点话,然后关灯,每天如此。现在想来,那时候这么做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因为那时候刚进一个新的学校,需要适应,在情感上也有一些焦虑和不安,这样机械、固定、重复的动作,没有任何情感,但可靠、可控,就能抵消这些消极的情绪,然后睡个好觉。

所以,情感隔离本身是我们人格中保护我们自己的一种自动化机制,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当有病毒来临的时候,会全副武装抵抗病毒,比如提高体温,这都是身体对外来敌人的反应,但当这种反应过度而且持续,比如体温持续很高就可能危及生命,病毒没杀死结果人死了,这就划不来了。

情感隔离也是一样的,适度的使用情感隔离,是有好处的,能让我们心安以进行有创造力的工作和生活,但如果过度了,就会给心理造成创伤,得不偿失,这也是意识到自己防御机制的好处。

情感隔离往往隔离的是抑郁、恐惧和焦虑。我们一般把这些情绪体验分为感受的部分和认知的部分。感受的部分就是不舒服的、糟糕的体验,这是人真实能体会到的;认知的部分,就是知道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不同的人,情感隔离的状态也不一样:

有些人体会到了糟糕的体验,但他们没有认知到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也就是情绪很差但没理清楚自己为什么情绪差,那么如果没有干预他就一直会在这种糟糕的情绪里待着,这种情况小孩比较多见。

有些人是知道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但他们的情感体验是缺失的,也就是他们不敢触碰和联结痛苦的情感,就比如有些成人在父母死后没有任何感情,但却老是在梦里见到自己的父母,作为成人,在认知上已经可以理清发生了什么,不会在事实上自己骗自己,但在情感上他们就可能会完全隔离掉。

其实,情感隔离是非常“中国化”的,因为每一个家庭单元,最普遍使用的就是情感隔离,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中国父母一般都不太表达对孩子丰富的情感,这是一个现象,甚至于父母是害怕表达情感的,所以结果就是用“学习”这样一个毫无情感的东西,把两者隔离开来,表面上说是为了你好,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其实很多父母已经清楚,哪怕学习好也不见的有好的未来,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是不是用学习这个武器来隔离情感,这在很多父母和子女的日常对话中可以看到,几乎是无意识的。比如小孩要和爸爸妈妈表达亲近,妈妈甩过来一句“作业做了没?”一点作业没写不会影响他的未来,巨大的毫无逻辑的焦虑背后其实还有深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