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那些事儿——我的经验分享
周围有好些朋友也喜欢读书,常常也问我一些如何做读书笔记的问题,例如:
看书多,但是不怎么喜欢做笔记(就是懒,不想提笔),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有些东西记得不是很清楚,怎么破?
纸质书、kindle、网页信息、手机app信息,如何便捷汇总到一个平台中,按照什么框架整理?
手写的笔记如何输入?
如何分类管理笔记?
……
我很喜欢读书,从小学初中以来就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手写摘抄、画思维导图、写读后感、做PPT、做读书卡片,很多方法都试过了,直到这两年才建立起一套自己比较满意的读书笔记系统。之前也给周围的一些朋友做过分享,今天就再系统地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有些朋友说,不做读书笔记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太懒。
对我来说,做笔记是一种偷懒,不做笔记反而是麻烦。
当不做笔记变得很麻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乐意做笔记了。
那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呢?
第一,靠技术进步啊,以前做笔记只能靠手写或打字,确实挺痛苦。但现在的各种软硬件设备,足以让这事变得非常轻松愉快。
第二,从效果上来看,读书时不做笔记其实是很痛苦的,因为把握不住重点,这跟考英语阅读时不准答题者在原文上勾画、批注是一种感觉,其实加大了阅读难度。所以遇到一本不能划线批注、复制粘贴的书,我都觉得这本书读起来有点麻烦,不会优先考虑。
第三,在需要查找、引用资料或者运用知识的时候,就知道没做笔记给我们带来多少麻烦了,脑海中只剩下一团模糊的印象,想引用的道理又说不精准透彻,之前花在阅读那本书的时间,可以说基本上属于浪费。
所以,综上,越是懒,越要做笔记。
推荐一款笔记软件:为知笔记
我觉得笔记管理软件的最大优点是关键词检索。只需要记得一两个关键词,就可以立刻在成千上万篇文章中,把含有这个关键词的文章搜出来。
这一点秒杀word。word只能支持标题检索,不能通过文内关键词搜出对应文章。
所以对于一般的资料文档,我建议都不必单独建立word文档来保存了,直接放进笔记软件里就行。
还有朋友问:各种来源的信息如何进行文件夹分类,才能更好地找到?
我的建议是:如果只是为了更好地检索的话,那几乎不用分类了。只要对文章内容稍有印象,通过一两个关键词就能立刻检索出来,这比从一级级文件夹中去找到这个文件快多了。
笔记管理的软件,有为知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等。我很早之前就用过印象笔记,但总觉得界面、字体、使用体验都不是很舒服,不知道现在改了没有。后来一位朋友也是多方对比了各种软件之后,强烈推荐为知笔记,我体验之后感觉很好,所以就使用至今。
为知笔记可以把微信文章一键收藏同步软件里。见下图,点击右下角图标即可,非常便捷。
不过对我而言,为知笔记最大的优势是:
支持嵌套word编辑器
对于放入为知笔记的任何文章,都可以使用word来编辑。这就可以调用word强大的编辑功能。我做读书笔记必须要用到word里的文档结构图,所以这一点对我来说价值巨大。
如何高效输入笔记?
我们看的书,无非几种类型:
1.标准格式的电子书
2.扫描的PDF电子书
3.纸质书
我的经验是:
最好是从源头上减少阻力,选书的时候,优先考虑容易做笔记的电子书。
如果为了阅读体验舒服,平时喜欢读纸质书,那在需要做笔记的时候,最好是先去找找该书有没有对应的电子版本。
电子书我比较喜欢直接在豆瓣阅读购买。豆瓣阅读有几个优点:
1.排版干净清爽,读起来比较舒服
2.可以随意复制内容粘贴到别处(有些平台的收费电子书不允许复制,或者对每次复制有字数限制)
3.所有划线文字可以直接打包导出,而且导出后内容是按照章节目录排列(完美匹配我后面谈到的目录+观点的笔记法)
如果能找到的电子书只有PDF扫描版,那也有办法,只是稍微麻烦一点:
方法1:直接截图需要摘抄的段落,图片保存。为知笔记、印象笔记都有截图功能。但是印象笔记这点更强大,它的搜索功能可以直接搜索出图片中的文字,所以如果你没有完美主义强迫症的话,直接截图保存,今后用图中涉及的关键词应该就可以搜到。
方法2:用office专业版中的onenote截图,转为文字。onenote有文字识别功能,可以识别转化图片中的文字,但一般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还需要再手动订正。
如果一本书只有纸质版,找不到任何电子版本,那对于想要摘录的内容,也有两个方法:
方法1:用手机拍照,把图片传到电脑里,然后再使用上面说的图片转文字方法。
方法2:用讯飞语音输入法,朗读一遍,通过语音识别转文字。
读书笔记四步骤:结构、观点、拓展、输出
下面介绍的读书笔记方法,比较适合知识类书籍的严肃阅读,不适合于诗歌、小说、文学等虚拟类阅读。
基本的两步:结构+观点
进阶的两步:拓展+输出
01 以目录作为框架
我自己的思维特点是比较重视模型和概念,以前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总是想着能用一个凝练的模型总结出全书精要。但这样的问题就是,把做笔记的门槛抬得太高了,让自己望而生畏、难以行动。
所以后来我降低了一下门槛:
直接以原书的目录作为读书笔记的框架。
其实知识类书籍的写作编排,蕴含了作者的很多心思设计,目录就是作者精心设计好的结构。我们不必提高难度要求自己总结出一个更精妙的结构,直接拿来主义,用作者原来的结构就可以了。
我一般是在豆瓣上把书籍的目录直接复制粘贴到为知笔记中,再打开word编辑器,设置一下不同级别的标题格式,一个文档结构就有了。
02 在框架下填充观点
有了框架之后,在看书过程中,遇到任何精彩之处,就可以复制粘贴到笔记中,放在目录章节之下。
只复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提炼观点。
注意,是要提炼观点,不是提炼短语。
什么是观点?一句完整的陈述才是观点。以我《人类简史》做的笔记为例,下图章节下的每一句要点,都是观点。
如果只是短语,例如“内容概要”、“注意事项”、“优点与不足”、“未来展望”等等,那今后在回顾的时候,一眼看过去也很茫然,把握不到关键信息。
提炼观点也可以加速理解、消化、吸收,巩固记忆。我有时候重看以往读过的书,如果当时没有做过结构+观点的功课,再看时常有似曾相识+一团混沌的感觉。但如果做过这两步基础功,就有庖丁解牛、一目了然的感觉。
0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一般性阅读,能做到前面这两步就不错了,起码看了几分就能收益几分,不至于过了一段时间就只剩下一团模糊,要用的时候也找不到了。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话,那就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夫了。
我是这么做的,对每一个精彩的观点,问如下问题:
知:有什么与其相关?(写三点或更多)
行:我可以如何做呢?(写三点或更多)
比如前几天看到一个改变路径的观点——“行动-话语-思维”:
“采取你想要拥有的新思维所指涉的行动。然后说出你想要拥有的新思维所指涉的话语。经常这么做,做得足够多之后,你将会训练头脑以新的方式思考。”
知:有什么是这个观点的佐证呢?
1.很多拓展训练活动就是用了这个原理,例如玄奘之路、拓展培训。
2.这几天网上流传的华裔小伙主动求拒绝100次的经历,也是行为疗法改变思维。
3.我的生活经验也是如此,例如我自己突破演讲的经历。
所以我要怎么用?
1.在课程设计中,更加强调行动,让学员先行动体验,有了体验之后自然容易改变观点。
2.遇到任何一个新观点,都训练自己下意识地反射三个行动方案。
3.要改变任何思维,先重点改变一下语言。
学习有两大关键:一是建模,二是织网。
前面说的建立结构、提炼观点,其实就是建模的过程。建模能够帮我们快速理解、把握本质、加强洞见。而织网,才能将学到的新知编织进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可能感觉比较烧脑、吃力。但当我们进行主题阅读,或者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很多相关的理论、例证和现象,这就是一个灵感自然激荡的过程。至于如何去做新行动,只是多加了一个意念而已,仅仅是一念之别,却对知识落地生根、创造价值、改变生活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04 输出完整作品
最后一步就是输出了,最简单的方法是靠说,比如新学了什么,可以讲给朋友听听,发朋友圈都可以,更正式一点的,也可以开微课讲给一群人听,教是最好的学。
更高的要求是写,写作的重要意义,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我花了两年才明白的,关于写作、品牌和传播……》。很核心的一点,在于要输出完整的作品,这会给自己带来当下的完成感和成就感,而更长远而言,对自己的能力提升、个人品牌、影响力,都有巨大意义。未来可以再写一篇专门文章,这篇文章就不展开说啦。
最后,看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什么与之相关的,又决定如何行呢?也欢迎大家给我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