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荐荐的读书社读书

《背对世界》:说真的,没有多少人能读懂这本书

2017-05-29  本文已影响157人  电影人鹧鸪哨


《背对世界》:说真的,没有多少人能读懂这本书

01

《背对世界》这本书是一篇短篇小说集,收录的都是埃尔克的作品,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主持翻译。其书名取自埃尔克·海登莱希的著名的短篇小说《背对世界》。因为是短篇小说集,其题材涉及颇广,囊括了德国社会的众生相。其题材包括有婚姻、爱情、破处、同性恋和文人相轻,这些也是普通中国人进入到高速发展的现代逐渐遇到的问题,相信因而能够获得借鉴和共鸣。

埃尔克·海登莱希,出生于1943年,德国女作家、评论家、记者、节目主持人。其写作的爱情生活故事往往能让人读后发人深思,老辣尖酸又不失幽默风趣的基调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爱是这七篇小说共同的主题。

02

其实在开始写这篇书评前,我就在苦恼,这可是有七篇短篇小说,全然不能面面俱到,尽管书中有多处感触之处,蕴含让人能思绪良久的哲思,但是考虑到其中夹杂着德国的民间寓言故事和诗歌,光是这些就让人要滞留很少时间,有时候查阅资料,还不得其解。所以我觉得在下文的剖析点将分享我认为值得分享而且读者都能感触的三个点。

《最美丽的岁月》讲述的是女儿通过一次旅行谅解了和她关系恶劣的母亲的故事。文章开头女儿就提到过她和老母亲关系并不是很好,母亲从小到大令女儿记忆犹新的是耳光和还行两字,似乎在女儿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恨着女儿和父亲,她一直未得其解,直到通过这唯一一次和母亲的旅行,才获悉母亲的战争岁月造就了她童年的不幸,文末知晓两者都是同性恋的事实,女儿才从灵魂上获得全部释然。

阐述到这儿,我觉得有必要要抛出我的观点了。我认为文中的女儿深爱着母亲,而母亲则对女儿怀抱着牵挂和愧疚。文章女儿一直对母亲抱怨,抱怨她从为对自己说过赞扬的话,从不说谢字,还行是母亲嘴里蹦出来表示最高级的认可的话。从小到大,无论做得多优秀,母亲都是一副冷淡的模样。

可我在文中分明读到过,母女的关系尽管僵硬,可仍旧能够感受到两者自以为隐藏得记好的温情。女儿生活在北方,母亲生活在南方,明明很远,可女儿还是每隔几个月去看母亲,帮忙处理琐事,尽管在帮忙母亲收拾壁橱,分明是怀着孝心去的,母亲还是像以往一样唠叨责备。可她还是每次都去。

在母亲的八十岁生日宴席上,母亲向众人夸耀自己的女儿过得很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事业有成,最近报上刊登的是女儿的文章。当那帮宴请过来的老太太赞叹不已,露出羡慕的表情,母亲心底怀着的心情是和普天下所有父母提到自己儿女骄人表现的一模一样。

如此这般的细节还有许多,母亲想去和女儿旅行,起初有诸多顾虑,可还是带着母亲去了。把包好的柠檬卷塞进塑料袋给女儿,并叮嘱到女儿小时候最爱吃了。在天底下所有父母的眼里,儿女们一直都是小孩。

女儿总说母亲哪怕说些充满关爱的话,赞美她,亲近她也好,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啊。但是她的母亲大概是不可能做到的了,相反母亲的教育方式更像父亲。

因为在战争年代,男人们都去大战了,女人们在后方忍受炮火的侵袭和心灵的骄傲,所收到的战争创伤不比男人们轻。母亲没有人可以依靠,无处可以倾诉,女人们都是在相互陪伴下坚强成长,才在战争中活下来。所以不能怪母亲,她一直在给予女儿爱,身份是母亲,给予爱的模式却是以父亲的方式来做的。

03

幸福是照在旅馆壁纸上的太阳。否则它只存在于回忆中。只有失去幸福后,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这是《银婚》中的点题之语。

《银婚》讲述的是本和阿尔玛邀请一众朋友来庆祝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由而引发对婚姻的探讨的故事。

人总是希望寻求新鲜感和自由,可到真正失去才悔之晚矣。文中阿尔玛很怕朋友提及二十五年的婚姻,她说她无法承受。似乎举办这场晚宴,我觉得她也是碍于婚姻的形式罢了。

晚宴上的交谈一度提及本和阿尔玛年轻时候去法国旅行,那段时日他们度过一段美妙的爱情生活,如花一般绚丽。而后就在结婚纪念日去年又去了一趟法国,故地重游,充斥在夫妻两之间的是沉默和无尽的回忆。

这种感受一度让夫妻婚姻出现婚姻危机的预兆。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让人枯燥,维系夫妻间情感生活的似乎就只有柴米油盐,如果有孩子,那还是缓冲的区域,能暂时搁置,如果没有,那将岌岌可危,追求新鲜和刺激将会渐渐淹没人的那颗安静沉稳的心。尽管绝大多数的人受传统的拘束和世俗眼观的监管,会压抑自身躁动的心。但毕竟少数,离婚率最高的往往是外国,因为他们追求个人的幸福。

这只是我的粗鄙之见,在当下中国,离婚率越来越高,有人说这是好事,国人都懂得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这是天性的解放。但这未免故此失彼,其实离婚的念头只是因为过烦了这样重复的生活而冒出来的。

人总是这样,伤心的时候希望开心,痛苦的时候希望幸福,伤病的时候希望健康,这都是自己在消极状态时候的积极应对。人生哪能尽如心意。

小说结尾中的阿尔玛说,她想要离婚,过一段自己想要的生活。随后在安尼塔的劝说下,才改主意去看望亚尼克和他的孩子们后再做决定。

我相信她最后不会选择离婚,而是继续选择幸福下去。小说早就给出了答案,生活就是个谜,而且没有谜底。幸福就像旅馆壁纸上的阳光,它没有走远,一直都在身边,只是暂时远去。

04

《一家广播电视台的庆典活动》讲述的是一位提前退休的文学频道编辑、一位诗人和曾经的女记者受邀去参加电视台的庆典活动,在庆典活动上的所见所闻。

这篇涉及的题材是文人相轻,不过,我有所感触的点并不在此。小说中,克拉拉在庆典活动上遇到了曼弗雷德·韦伯,这是他曾经广播电台主持节目时的编辑,虽不是什么朋友,但跟前头遇到热烈打招呼的女人一样,是老熟人。

不过,克拉拉对韦伯的热情问候置之不理,态度冷淡,像是把他当空气一样,看都没看一眼就走开了。甚至心底里还很痛快,起初还一度抱怨来参加庆典活动没什么用,如今看到曾经的老熟人老于电台,过得庸庸碌碌,觉得心里甚是高兴。

引发克拉拉如此恨意的事件是以前克拉拉在在节目中间插播音乐的空档流泪了,那时韦伯是编辑,恰巧进来看到这一场景,问她何事。克拉拉哭诉着说自己的狗死了。本来心情就差到极致,韦伯一句安慰话都不说,反而往心窝子上扎刀。

他皱着眉头,有些不可思议地说道,你就为这个哭?就为一条狗就想把我的节目毁了?

克拉拉当时就逃离了工作,虽然之后收到了电台警告,但却再也没和韦伯说过话。

如今也是,恐怕以后也是。那份恨意永久不变。

克拉拉可以说是性情中人,敢爱敢恨。心底里一但下定决心恨一个人,便会一直进行下去就连她仇恨的对象韦伯对克拉拉的态度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钦佩她能保持恨意这么久,甚至有一丝渴望自己也能如此。

我所见到的场景大多都是如此这般,现代社会中,两人因为矛盾而关系破裂,相互照面却丝毫不理会,可时间会冲淡一切,无论当初多么的咬牙切齿,恨意漫漫,都会被社会中的老于世故,圆滑处事所倾覆,所佩戴上的桂冠无非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清风解开百家怨。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逐渐成为我们的信条,年轻时候的敢爱敢恨性情被磨灭。我们变得和谁都能成为朋友,对谁都恨不起来,只是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者换取别人口中的一句赞美,他或者她很宽容。

很明显,韦伯为了他的事业,曲迎奉承,四处结交,只为了他的事业,表面上和声善气 实际上对谁都交不出真心。其实他也很想那样恨一个人,但是却恨不起来,不是不敢,而是不能,他想在所处的文人环境中待下去,就不得不这样。

我们就姑且认为克拉拉是女人,所以才能那样恨得热烈,爱得深沉。

05

第一次收到出版社的赠书很高兴,不过接下来的所言怕是要惹得不高兴了,不过还是得实话实说,就跟克拉拉一样敢爱感恨,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我可能会收敛一些,但在文字里头还是希望螚保持那份率真。

《背对世界》这本书,全篇七部短篇小说,部部蕴含精粹,涉猎多种题材,文笔幽默不失老辣,看人看事的见解一针见血,足见作者高明的洞察能力和深刻的社会阅历。因而在短短的篇幅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爆满。

然而看完整本书有些地方还是云里雾里,不是很清晰,里头夹杂了许许多多的德国民间寓言故事,诗作和歌曲也是不少。对德国的文化和社会本就了解甚少,所以理解起来生涩晦懂。

就连我自己上述的见解,都觉得很是粗浅。此外还有一些看法,怕是太过石破天惊,在这里也就不提也罢。

说真的,真的没有人能完全读懂这本书,除非读三四遍以上,可能还得加上对德国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