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杀气冲天 樊哙
6.差点将事情搞砸的樊哙
局势的发展,让樊哙少了很多顾虑。他直接拿剑带盾冲向军门。他这种粗鲁的做法,势必会引起军门交戟卫士的不满,基于职责的本能,一定会对其进行阻拦。
可以想象,交戟卫士的行为会给樊哙带来怎样的错觉。他一定会认为,这种行为是项羽预先布置的结果。而宴会只不过是项羽对刘邦实施杀戮的过程。这种心态下,樊哙侧过盾来,直撞了进去。
我们看《史记》中如何记载: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是司马氏对樊哙当日形态的描述。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樊哙对局势的发展并不是很清晰。
张良曾经参与了前晚的对话,所以,他对场中态势的微弱变化还是很清楚的。同时,因为有项伯的翼护,他判断刘邦短期内不会有危险。并且,察看项羽态度的变化,张良也能看出他对场中二人的不满。
这些都是对己方有利的因素。但项庄之后,事情还会不会再生转机,范增还有没有下一步的计划,张良却不能确定了。
这才是张良招樊哙入内的目的:安插樊哙入内,为应付即将到来的可能性危险预作准备。
但可惜,樊哙并不是很清楚里面发生的事情,张良因为时间的关系也不可能对他说的多么详细。这就造成了上面那种局面的发生。
樊哙将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项羽。认准了项羽才是要杀害刘邦的魁首——就是你要杀刘邦。
这就完全打乱了张良的计划。一个预作防范的棋子突然变成了问难的勇士。
可以想象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激怒项羽,一声令下,就地将刘、张、范三人格杀于席上。这就将刘邦一行逼到了生死取决于项羽一念之间尴尬的境地。
事实上的发展好像也是这样的: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是指“双膝着地,挺直上身”。项羽手按剑柄,挺直上身,先做好了防御准备。这时如果樊哙还会有进一步的行动的话,那么以厅内项氏叔侄二人的实力,只需挡得樊哙一挡,项羽就会拔剑,站起身来,同时门外的卫士就会冲了进来,此种态势对刘邦一行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不是张良所要的结果。
所以,张良马上解释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意思这是刘邦的小跟班。张良的解释无疑是想最大限度的打消项羽的敌意,消解项羽突然形成的对己方的疑虑。
在张良的斡旋之下,项羽稍稍放松了戒备道:这真是个壮士啊!赐之卮酒。
严格讲,在项羽心中真正有分量的其实正是樊哙这样的英雄,而不是张良,刘邦,范增之类的谋略家,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不能正确听取范增意见的一个原因。攻不能掠地杀伐,退不能翼护周全,只知道弄个心计,还每日絮絮叨叨。这种人项羽其实是很讨厌的。
所以,樊哙的闯入,一经张良解释,项羽对他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隔阂,相反心中还有些欣赏。项羽的这种心理变化,张良自然是不能了解的。对项羽此刻的表现,他只能心中暗自庆幸。
以项羽的武勇,樊哙的鲁莽闯入,还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威胁。他也没有理由害怕樊哙。只要樊哙的鲁莽还没有激怒项羽,对张良来说,就是天幸。
不然的话,樊哙的忠心救主行为很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