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迭代,你的新名叫“吃瓜群众”
最近几天,有媒体爆料称,因为上市对赌协议失败,“沪江全部裁员,市场部、督导部、老师全部被下岗,所有高层都拜拜”。
这一消息,经万能的微信朋友圈发酵,一度疯传,特别是一副微信聊天截图,更印证了沪江裁员的真实性。
不过,针对传言,沪江创始人伏彩瑞回应称:“这属于传闻,实际上是沪江网业务线调整,裁掉了一些销售员工。”
不过,互联网企业大裁员,确有蔓延之势。此前,阿里巴巴、滴滴、美团有过裁员之举。
不过,这些不是剪刀君关注的重点。今天咱们要说的是,看客。就是在互联网企业大裁员中幸灾乐祸的一群人,有一部分人之所以乐于传播这类大裁员、XX挂了之类的信息,其背后的动机,大可探究一番。
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因为没有严格、客观地调查,咱们只能作诛心式的猜测:
其一,没跟上移动互联时代的步伐,仍在传统行业挣扎求存的人。特别是受沪江教育等互联网企业冲击行业的从业者。比如,从事线下英语教育、培训的人。他们是乐见网校关门倒闭的,这样被分食的蛋糕份额,又还回来了。
不幸的是,这可能只是暂时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校学习可能是一个更省时间和精力的途径。现在不仅家长的时间有限,学生的时间也很有限,各种课外补习班、各种兴趣班,小小孩童的时间安排不亚于一个上班族的工作排期表。
其二,非相关行业、却未能从互联网行业受益的人,比如羡慕IT行业高工资的服务行业从业者。他们有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其三,纯粹的看客,这事对他的生活、职业没有任何影响,他纯粹就是一看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桃花扇》)
但往往,这类人,在中国是最多的,属于最不稀缺资源。1920年代,鲁迅在《呐喊》自序中那句话,至今仍振聋发聩:“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看客的悲哀在于,不知道自己是戏剧中最为悲哀的角色,并自认为自己是来看戏、看热闹的,岂不知,在更深远的镜头后面,最悲剧的不是舞台上正上演的悲剧,而是看悲剧大呼过瘾的看客。
他起朱楼,说明他成功了,发达了;他宴宾客,说明他要面子、有身份、有地位;他楼塌了,说明他遭遇了人生波折和难处。这跌宕起伏的人生,是多么有意思。
而看客呢,可能做了一辈子看客,永远在观众席上,或被台上丑角逗乐,或被台上勇武故事激励,或为台上受冤屈者黯然泪下。但人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别人的故事里耗尽,不身体力行,终归还是看客。
当下,人们当看客就更容易了,追剧,现在的影视制作可谓是海量供应,总有你喜欢的口味。追剧、打游戏是当下宅男宅女们的最爱,他们在剧中或者角色扮演中,歌哭泪流,不能自抑,却懒得下楼扔垃圾。
当下的中国,看客是更易得了。君不见,网络围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吗?一个瓜接着一个瓜,看客每日永远在追下个瓜的路上。无论是在上班路上,还是在工作时间,甚至在开车的时候,都是他们乐淘淘地当看客的最佳时刻。
对看客而言,赶上最热闹的那一刻,是最佳看客时间,他们会激动的浑身战栗,不能自已。
1920年代,你叫看客,当下,你的名字叫“吃瓜群众”!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