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教育想法

沅江弑师事件|应试教育:我不背这个黑锅。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45人  洞庭青草
沅江弑师事件|应试教育:我不背这个黑锅。

11月12日,沅江市第三中学,高三同学,罗军化名,杀害了其班主任鲍方化名。

大部分人看到这条新闻时应当是震惊的,进一步了解悲剧发生的前因之后,又会感到十分意外以及可怕。

鲍方本来是14届的班主任,因自己的女儿进高中,申请任15届班主任。而罗军本来在班上成绩中等,在一段时间后成绩数一数二。在别人眼中,他们是一对关系很好的师生;在鲍方眼中,罗军是他的得意门生。

但是在其他同学眼中,罗军似乎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优秀学生的样子。有人说他有些孤僻,沉默寡言;有人说,他爱炫耀成绩,不爱与人交流,比较懂礼貌但没有什么朋友。

在事发前一段时间,罗军学习成绩下滑,对他寄予厚望的鲍芳,曾多次批评他。而这次悲剧的导火索,则是放假前,鲍方要求学生观看励志电影,并写500字观后感,而罗军当时想去镇上买东西,不想写,由此发生争执。随后,罗军,拿着弹簧刀,走进鲍方办公室,将其刺死。

看完这条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又是弑师案?两年前,先有邵东三名初中生杀害教师李桂云,后有邵东高三学生小龙(化名)杀害其班主任滕昭汉。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有13起这种恶性事件被报道。这样的惨剧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人说,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沉重的压力,导致学生不堪重负最终爆发。

这个观点看似很有道理: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犯错,就是教育体制出了毛病。应试教育导致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只看分数,而逼迫学生学习,导致惨剧发生。

然而,我不认为应试教育该背这个黑锅。


一 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坏,不能因为它有弊端就让它承担一切错误

应试教育的确是一种看重分数的教育,但分数只是一种评判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过是规定了一种普遍标准,这是它创造的大环境。而每个学生,都是大环境中的一员,要在适应大环境的前提下,找到发展自己的方向与方法。

应试教育像是给学生一个梯子,让他们有机会向更好的地方爬。所以说,应试教育起的是一个制定标准的工具的作用。这工具终究是由人操作。

诚然,看重分数在当今有妖魔化的迹象,有些老师和家长唯分数论,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揪其根本,这是教育资源极不平衡下的无奈之举。

所以,不能仅因为应试教育带来的关于分数的压力,就将杀人的恶性案件的帽子强扣给它。

二 弑师案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个例,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管我在前文提到,这不是第一起弑师案,但从整体上来说,这仍然是个个例。如果应试教育非要为某个问题负责,它应该是学生压力的原因,因为学生压力普遍存在。但是,极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因为这份压力去拿刀杀人。

弑师案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笼统归之与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在这起案件中,有些细节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罗军杀人用的弹簧刀从何而来?不说学生,就是一个普通人随身携带管制刀具也是不正常的。这可能是出自极强的防备心或是恐惧心理。我们暂不得知罗军是出自怎样的原因而带了这把刀,但我们可以从同学的口中得知,他在一次遭批评之后,用这把刀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杀”字。

也就是说,这次杀人,至少在工具和情绪上都是早有准备的,即使在当时,可能罗军自己也没有把这些当做准备。

其次,罗军经常和同学说,他就想上一个普普通通的二本,过轻轻松松的生活。对于一个成绩常常第一且有机会上重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都会希望自己能向更好的大学走去。无数学霸在高三这一年奋力冲刺,就是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然而,罗军却非但不想进步,反而宁可差很多,以求一个安稳轻松的结局。

在2015年12月4日的弑师案中,小龙(化名)的理想生活和罗军的出奇相似。他说,就想“一个人住,看小说,混吃等死。”

虽然两人产生此种观念的原因可能不同,但是这种念头反映了这两人共同的对生活的厌倦的感觉,甚至因此想要从社会中抽离。这不仅仅是对自身的放弃,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这种带有自私和极度自我的想法,可能注定了他们对他人感受的不在意,或者无视他人,甚至有与正常感受相反的感觉。

最后,罗军在杀人后的冷静表现也出乎意料。26刀之后,他没有见血的恐慌,也没有杀人的负罪感,甚至连逃都不想逃,毫无隐瞒地到班上对鲍方的女儿说:“你爸爸被我杀了。”简单的陈述后,没有多余的动作,准备跳楼。如果不是同学拦下,他很可能就这样轻松随意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事,绝对不是一个一时兴起,被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能做出来的。

2015年10月18日,三名初中同学杀害其老师李桂云,虽然是“临时起意”,但警方认为“作案手法老练”。杀人之后,三人抢走老师钱财,心安理得在网吧上网。而在被捕的时候,为首的刘宇(化名)则异常镇定,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

2015年12月4日,小龙在作案前说“大限将至,阳寿已尽。”,而在持刀杀人前甚至告诉全班同学,“我要给你们一个惊喜。”杀人之后,他毫不内疚地说出:“不认识滕老师的家人,为何要感到抱歉”的话,甚至还说“看到他倒下时痛苦的眼神,我就不自觉想笑。”

我从来不觉得,应试教育会导致对生命的如此不尊重——既不在乎他人,也对自己随意。生命变成一场可有可无的游戏,随意掠夺,想停就停。这应当是当事人本身拥有的性格缺陷,是他们不知何时骨子里染上的残忍与自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三 弑师案的确引导我们深度思考,以避免悲剧重现

弑师案是个例,难以有一个统一的原因和极其清晰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某些方面入手,降低惨剧发生的可能性。

可以肯定的是,举刀杀人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在一开始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是,一旦积少成多,就会对学生心理产生难以逆转的伤害。仅就沅江市第三中学来说,该校因为教师资源不足,已经很久没有心理老师来该校任职,甚至空缺的19个教职工位只有4名老师来此校任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从家庭教育来看,某些家庭无法及时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引导。我们不能否认,家长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希望他们好。但是,如何体现这种爱,如何让孩子接受家长所认同的“好”的概念值得深思。在三名初中生弑师案中,为首的刘宇性格固执,他的父母都是再婚,家庭条件很不好,家教也是简单粗暴,非打即骂。而此案中的罗军,虽然家庭条件较好,但是家庭教育缺乏。罗军的家长对儿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但是关爱相对不足。或者说,他们的关爱,在罗军眼里称不上是关爱。这种双方感觉上的不一致,很容易成为矛盾的起因。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考虑。在这个信息交流如此方便而快捷的时代,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社会上可能存在的某些暴戾情绪,是否对心智不成熟的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影视、书籍、游戏中杀人的场景是否会让人觉得杀人可以理所当然?网络上各种途径传播的负面消息,是否可能使人失去对生命的尊重?虽然这些疑问,并不是杀人的直接原因,我们或许仍然应该对此有所顾忌。

四 犯错的人应当也必须承担后果,同时也有机会重新开始

惨剧已经发生,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死亡所带来的伤痛也一时难以抚平。可怜世上无后悔药可吃。

我们不愿再看到,老师失去生命,学生失去未来。

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能力去改变现在存在的问题。即使它微不足道,但谁又能知道,一个小小的转机,不会成为悲剧提前的终止符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