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洞天芥子园(九)
相关链接:别有洞天芥子园(八)(https://www.jianshu.com/p/3ab5219cb4c5)
文字/摄影 风之舞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突破园林空间局限的有效方法,它作为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般借景,是把园外之景巧妙地吸收到自己园中,丰富了园景,扩大了艺术境界的外借方式。而李渔却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应用了“尺幅窗”、“无心画”的内借手法。
根据《闲情偶寄》里的表述,李渔非常喜欢园内的那座假山,深感其有“以小见大“的蕴涵,因此常常在“浮白轩”楼上屋内坐下来看假山,一看一整天,也不忍心关窗。一日,他忽发奇想:可不可以将山看作画,将画做成窗?
芥子园的假山位于“浮白轩”的后面,于是李渔在“浮白轩”后墙正中开一景窗,即他所说的“尺幅窗”,把裁纸数幅,贴裱在窗框四周,作为一幅立轴画的头尾及左右镶边,形成了一幅山水中堂,而画中的山水却是“丹崖碧水”的真山真水,即屋后的假山。
对于这种隐约含蓄、透视朦胧的效果,李渔认为是“会心处正不在远,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的“无心之画”。
他在形容一家人坐在屋内欣赏其效果时,得意地写到:“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不觉狂笑失声,妻擎群至,又笑予所笑。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制,从此始矣”。
如今,那一扇扇隐约看得见窗外风景的纱窗,及窗纱上那些写意的画作与诗句,仿佛仍在讲述着那段其乐融融的场景……
只是,现在从李渔生平展馆透出的画中山水,还平添出芥子园外围的一些现代建筑,看起来有点煞风景。这对那位身处闹市也要独享野趣的李渔来说,想必也是不能接受的。
李渔在芥子园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光辉岁月。然而,佛说物极必反。虽然芥子园的生活,是李渔经济状况最好的阶段,可经历了一段繁盛期后,芥子园也开始走下坡路,后终因入不敷出,而日渐颓败。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春天,67岁的李渔举家迁回杭州。
李渔走后,芥子园的状况如何?如今的芥子园,与李渔当初建的芥子园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敬请留意下文分解。
(待续)
此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