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走读定慧寺,突击备课
定慧寺巷118号,就是著名的定慧寺,也称定慧禅院。
唐咸通间(860-874),定慧寺原为般若院(今双塔寺)的子院“西院”。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分出自立,名定慧禅院。元朝时期,定慧禅院被毁坏。明正统时(1436-1449),苏州知府况钟重修了大殿,并改称“定慧禅寺”。后屡经毁建。1958年定慧寺被苏州市“雨伞塑料厂”占用,现恢复。
定慧寺坐北朝南,现存清代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山门“定慧寺”三字为茗山法师所题。茗山(1914—2001),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镇江焦山定慧寺住持,著书讲经,成为国内知名高僧。苏州定慧寺由镇江定慧寺主持题额,含义深刻。山门外的一幅楹联颇引人注目,联曰“从方便门入如来室;依大乘法度有缘人”。“大乘”,佛教派别。此联内容通俗易懂,却能发人深思。岁月如花般美好,却也时常苍凉相伴,来此修行过的芸芸众生,也许会在梵音阵阵里参悟到人生的不易和知足方能常乐的道理,从而再次踏入红尘的时候,能够淡然处事。
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19米,进深18米,高约12米。四周檐柱均为抹角石柱,檐下布列象鼻昂枫拱十字牌科。梁架扁作,结构完整。殿前两株古银杏,树龄200余年,夏日浓荫如盖,秋来一片金黄。
定慧寺巷的最西段靠凤凰街处,1995年37号街坊改造时,建了一座石牌坊,高大雄伟,两侧镌联。苏州古城区内,一条小巷能“享受”巷口立牌坊的待遇,也算是一种荣耀吧,当然,这也充分彰显了此巷的文化品味。
二十七、双塔:
当高楼大厦尚未在苏州林立的时候,远眺苏州城东,最瞩目的便是双塔。双塔位于定慧寺巷的双塔寺院内,是始建于宋代的古塔建筑。
双塔寺院又称罗汉院。唐咸通年间(860-874),由盛楚创建,初名“般若院”。吴越时改为“罗汉院”,北宋雍熙间(984-987)王文罕兄弟捐资修建两塔,至道二年(996)更名“寿宁万岁禅院”。如今,门口没有门牌号,问工作人员也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只能说紧靠在定慧寺巷66号的西侧。
罗汉院正殿已毁,故基在双塔之北,距离塔心21米,南向。根据柱础排列位置可知,正殿面阔与进深皆为三间,东、西、北三面绕匝副阶,总进深近20米,属正方形平面,明间有露台向南伸展。有人根据宋《营造法式》,认为此殿应为单檐歇山式。现存四周青石檐柱16根,大多完好,高约4米,上端有安装木枋榫头的槽。造型有雕花圆柱、瓜棱柱、八角柱三种。石柱础30个,皆为覆盆式,檐柱础的盆嘴形均与柱形相配。前檐六柱及础为圆形,通体浮雕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线条流丽,构图典雅,堪称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精品。此外,尚有石门槛、石罗汉、石须弥座、石狮等遗物,可惜的是,残损的现象比较严重。(老苏州说石柱上的童子缠枝是摩诃龙,佛教中的意味)
当然,双塔寺院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双塔。两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平面为正八边形,分为7层,东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正因为如此,双塔又叫“兄弟塔”,苏州人也有称之为“姑嫂塔”的。
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在全国是惟一的,因为在这么近的距离之内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承重要求相当高,这显示着我国古代工匠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塔基和塔身上所雕镌的龙、雀等图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为点缀苏州古城风光名胜的一大奇观。双塔塔冠上高达10米的塔刹至今让建筑学家费解:这两个塔刹都用生铁铸成,每个足有5吨重,当时的人是如何把这巨物“搬”上去的呢?至今还是一个谜。正是这奇妙的谜,让并不大的双塔院每年都能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每天到这里学修佛法或旅游观光者川流不息,已经接待了亚洲、美洲、欧洲诸多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学佛法者不计其数,旅游观光者更是纷至沓来。
如今,苏州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设在双塔寺院遗址内。
二十六、贡院:
双塔西侧为晚清时的贡院,北段西侧为辟疆小筑旧址。清代所建贡院位于双塔寺、定慧寺之间,占地约六亩许。清末取消科举,贡院废为荒场,后于其上建民居,但《苏州城厢图》中仍标作贡院,左右两边仍为庙宇标记。
苏州贡院创建于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贡院最早设在吴县县治东南三皇庙基。明清时期,苏州贡院搬迁到了昆山县。清兵南下时,贡院一度遭受破坏,清顺治十四年,督学佥事张能麟重建并撰有《重建昆山试院记》。康熙年间,状元韩菼曾经写过《昆山试院记》。咸丰十年(1860),贡院毁于太平军的兵火,同治三年(1864),江苏巡抚李鸿章将贡院迁至苏州双塔寺院之西。
吴县籍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1876-1973)在《钏影楼回忆录》记录了他十四岁时参加县试的情形。下面是包天笑的原文:
“苏州有一个考场,称之为贡院,在葑门内双塔寺前(一名定慧寺巷),双塔细而高,正像两枝笔,这是吴下文风称盛的象征。据老辈说:苏州从前本没有贡院,那个考场是在昆山的,士子考试要到昆山去。到后来苏州才有考场。现在这个考场很宽大,里面可以坐数千人。有头门、二门,进去中间一条甬道,两边都是考棚,一直到大堂。大堂后面,还有二堂以及其他厅事、房舍等等,预备学政来考试住的。
每当考试时,那里就热闹起来,一班考生,都要到贡院周围去租考寓。为的在开考那一天,五更天未明时,就要点名给卷,点名携卷入场后就要封门。封门以后,任何人不能进去了。如果住得远一点的考生,便要赶不及,又如果遇着了风雨落雪,更加觉得不便。因此大家都要在邻近考场的地方租定一个考寓。
住在贡院附近人家,到考试时出租考寓,视为当然的事。房子多余的人家不必说了,把家中空闲的房屋临时出租,那大厅、门房,凡可以住人,都可以派用场。即使小户人家,自己只住两三间屋的,也可以让出一间与考生,或者将自己所住房间,以及床铺、家具都让给他们,而自己另想法子,暂住到别处去的。⋯⋯
租考寓是订明三次的,即县考、府考、道考(也称院试)。租金比寻常租屋略贵一些,⋯⋯
除了考寓外,便是临时设立的许多书铺子、文具店。因为这个地方是住宅区,他们都是租借人家的墙门间,设立一个简单的铺位。几口白木的书架,装满了书,柜台也没有,用几块台板,套上个蓝布套子。招牌用木板糊上白纸,写上几个大字,却是名人手笔。这时观前街的几家书店,也都到这里来设立临时书店了。若到了府考、道考的时候,更为热闹,因为常熟、吴江、昆山的考生都要来。也有上海的书店,他们是专做赶考生意的。⋯⋯
县考、府考都要隔夜就派人去占座的,因此夜间贡院前就很是热闹,而摊贩也极多,他们都是来赶考市的。⋯⋯
因为苏州当时是省城,而且是首府,便有观光上国之意。在下县中,常熟文风最盛,而吴江、昆山,也不退班(差劲),他们都是府考之前,先来租好考寓,以便赴考从容。还有雇好一条船,直开到苏州城河里来,考寓就在船上,竟有以船为家的。有些久居乡下,没有到过苏州的,借着送考为名,借此畅游一番,因此在考市中,连苏州别的商业也带好了。
这个小小的考市,虽没有南京、北京之大,但以吴中人文之区,在那时倒有一番盛况。⋯⋯⋯
苏州长、元、吴三县中,以吴县童生报考的最多,大概每次有七八百人;其次是长洲;其次是元和,总共有二千多人。三县分三处点名,三县知县官亲自临场。因为那时天未大明,为了使考生们知道点名的次序,所以做了好几架灯牌,灯牌上糊以纸,考生姓名都写在上面,预先自己可以认清自己的姓名在第几牌,第几行,到了听点的时候,可就觉得便利多了。
点名是知县官坐在当中,旁边一个书吏唱名的,府试是九县分场考试,也是知府亲临点名的,点到那一个人姓名时,其人答应了一声“到”,便上前接取试卷。主试人看了看那人的年貌,便在名册上点上一点,也有临点迟到的,点完后尚可补点一次。照例是要本人应点接卷的,但县考竟有托人代为应点接卷的,不像道考那般严正。⋯⋯
⋯⋯
如今,贡院旧址上,是“吴作人纪念馆”。
二十七、吴作人纪念馆:
占地约1430平方米,门牌为“定慧寺巷88号”。
吴作人(1908-1997),著名画家,师从徐悲鸿先生,曾任中央美术院院长。1989年先生表示愿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无偿捐赠给苏州长期陈列展览。苏州市委、市政府为感谢先生对苏州的厚爱,决定建造吴作人艺术馆,1993年年底艺术馆竣工。艺术馆展出吴作人以及他家人的作品100余幅,体现了吴氏艺术世家的风采。
一部苏州美术史,半部中国美术史。
吴中美术可追溯到一代名家顾野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唐代杨惠之人称“塑圣”,元代黄公望为“元四家”之首,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的“明四家”统领一代画风,而“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也曾领袖清代画坛两个世纪。近人更有吴湖帆、颜文樑等为画坛翘楚。
二十五、苏公弄:
苏公弄因苏轼而得名。南北向,宽约3米,长约40米。苏公祠址在今定慧寺巷35号后门内。
相传北宋大诗人苏东坡(1037-1101)与定慧寺和尚关系密切。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将定慧寺旁的弄堂叫做苏公弄。《苏州城厢图》中标有苏公祠、贡院,但未标苏公弄;《吴县图》已有路标,但未标弄名。因定慧寺内有双塔,1967年曾改名为双塔弄,现已恢复原名。苏州地方文献中有一部《苏亭小志》(清李亭章撰),记载苏东坡寓苏情况颇详。
苏轼与苏州的关系似雪泥鸿爪,“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一生经过苏州八次,每次行色匆匆,只有1074年(熙宁六年年底到熙宁七年秋天)三度经过苏州,与王诲、闾丘孝终交往密切,诗酒风流,恋恋不舍。在此之前,他在熙宁四年(1071)由汴京赴杭州担任通判,途中过访苏州,走马观花,观赏了虎丘与报恩寺。
至哲宗元佑四年(1089),苏东坡到杭州当太守,来苏州时常下榻定慧禅院。苏东坡和定慧禅院的颙禅师,以禅相参、以诗相和,相见恨晚。颙禅师在得知黄州定惠寺曾为苏东坡修建寓所“啸轩”,因而苏东坡写出了《记游定惠寺》和《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等佳作的前缘后。便在定慧禅院内亦为苏东坡专造了一座寓所,仍名为“啸轩”。苏东坡高兴地作诗《定慧院颙禅师为余竹下开啸轩》以作答谢。苏东坡作诗《定慧院颙禅师为余竹下开啸轩》以作答谢。
苏东坡和定慧禅院的守钦禅师以及其他僧人、居士也相处得很好,常以禅理相推、诗意相悦,十分融洽。
哲宗元祐八年(1093),苏东坡再度被贬至惠州,定慧禅院守钦禅师派遣居士卓契仁前往惠州传书探望。卓契顺带着苏迈的家书、钦师所作的《拟寒山十颂》和虎丘达禅师的信札,徒行露宿、涉江度岭数千里,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到达惠州。
苏轼吟罢钦师所作的《拟寒山十颂》,作《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序》相唱和。
当卓契顺要返苏时,苏轼手书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卓契顺,并赋《送虎丘卓侍者》诗两首。卓契顺返程路经江西时特地去参观了陶渊明故居。感觉苏轼手书的《归去来辞》存放在这儿更为合适,便毅然将书法留在了陶渊明故居。
明代苏州郡守况钟重修定慧寺大殿和啸轩,特命定慧寺僧人赴江西陶渊明故居,将苏东坡书写的《归去来辞》原碑拓回。巡抚周忱欣然题跋,后复刻于定慧寺壁上。
二十六、辟疆小筑:
顾沅(1799~1851)清代学者、藏书家。苏州人。顾沅辑有《吴郡文编》,收录了散见于历代志乘、碑刻及书册中的吴地重要文献,总约400万字,计246卷,分装80册。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这是一部价值连城的苏州史料汇编。
“辟疆小筑”为顾家私家园林。建于道光年间。园林占地不大,被誉为“城市山林之致”。
顾沅在紧靠定慧寺北的自家园林“辟疆小筑”里,营造了以竹树相隔的“苏文忠公祠”、“苏亭”、“苏轩”、“啸轩”、“雪浪轩”等。
辟疆小筑虽园不甚大,但具城市山林之致。其“艺海楼”藏书十万卷,成为当时姑苏名人聚会之所。这一盛举当时轰动苏城,文人名士纷纷题咏,后由顾沅编辑成“苏亭小志”十卷。
画师黄鞠作长卷《苏亭图》。长卷引首四个大字“坡仙遗迹”。款识是:“苏亭图。兰卿大公祖大人访得苏文忠公书《归去来辞》于吴城之东定慧寺,修复古迹翼亭以覆名曰:苏亭,并购亭傍余地,迭石疏池遂成名胜。爰写是图以纪念其事即正,黄鞠。”
此画卷吸引了石韫玉、吴廷琛、顾沅等十五位当朝状元、进士和名士的题跋,形成一幅宽 0.33米、长14米的《苏亭图诗卷》(图5)。由此可见当时营造苏亭之盛况,和历代文人士大夫对苏东坡的爱戴了。
咸丰年间苏州遭遇战火,定慧寺、苏公祠尽皆损毁。同治七年知府蒯德模重建。光绪18年元和县令李超琼和吴县知县、长洲知县共同捐出俸禄,发起重修苏公旧迹。现双塔碑廊的“李超琼重修苏公祠记”碑,记述了重修的缘起及过程。
上世纪三十年代,辟疆小筑中尚存传砚堂、艺海楼、白云深处、据梧楼、不满亭、金栗草堂、如来馆等。1956年,顾沅的后代顾翼东教授代表族人,将辟疆小筑及住宅传砚堂无偿献给国家。
顾翼东(1903-1996),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三十年代,“辟疆小筑”尚存传砚堂、艺海楼、白云深处……等景观,自1956年后渐渐荒芜、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