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从张爱玲的内心,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2019-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芸悦读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她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一生创作和发表了多部小说作品,惊世的才华在当时豪杰辈出的民国时期可谓独树一帜。可以说,在现代中国作家中,张爱玲是唯一兼具显赫家世、才华横溢和传奇人生的一位女作家。但是,她的一生却饱受争议,她写的小说不管结局是好还是坏,都带着一悲凉的基调,包括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是冰凉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李清秋著的《张爱玲传》比较完整的展示了张爱玲的内心。她的童年是黑暗的,年仅4岁时,父母就离婚,母亲离开了家离开了中国,远走英国。而她留下来跟父亲一起生活时,却又招父亲的冤枉和暴打,甚至被父亲软禁,差点死于痢疾。

有人说张爱玲是冷血,有人说张爱玲是可怜的,也有人说张爱玲的悲剧在于她没有爱心。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将影响他的一生。很多成年后的问题都是童年时的问题,张爱玲文字里的冷和心里的冷,都是来自她原生家庭的冷。


图片来自网络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称这样的家庭称为“有毒的家庭”。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父母的所作所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并持续影响其成年后的生活,让我们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家庭真相,找到与父母以及其他人相处的新模式,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第一位是苏珊.福沃德,她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本书是她的心理学经典作品集之一,也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另外两本书是《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两本。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另一名作者叫克雷格.巴克。他是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这是其中一部。

本书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大量行医过程中接触过的病例,审视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作者把有毒的家庭模式分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七种类型。张爱玲的父母可以说是不称职型、身体虐待型的代表,而张爱玲就是“中毒”的孩子。

不称职的母亲,让孩子无法做个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张爱玲的母亲叫黄逸梵,22岁时和张志沂结婚后生下张爱玲、张子静一女一儿。但是婚后夫妻两总是争吵不断,且日益升级。婚姻的不如意,令黄逸梵时时刻刻地都在盼望有机会逃离张志沂,逃离这个家,去寻找着自己梦想和自由天地。终于在她31岁那年,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要出国留学了,黄逸梵以小姑子需要监护人为由,忍心抛下4岁的张爱玲和3岁的儿子张子静,跟着姑姑出国了。也就是在张爱玲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在外享受自己的生活。张爱玲8岁那年,母亲回国曾给张爱玲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那时对母亲是充满爱和崇敬的。可是好景不长,父母离婚后,她母亲又出国了,又丢下姐弟俩跟着父亲生活。直到张爱玲16岁那年,母亲再次从国外回来,有一次, 张爱玲不堪父亲和继母的虐待,带着疟疾逃跑出来去找母亲,她希望在母亲这里得到安慰和柔情,母亲却冷冷的给了她两个选择:一是拿着一小笔钱去读书,二是嫁人。

得不到渴望的母亲,恨就越强烈。 1957年,母亲曾写信给张爱玲称: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遗憾的是,张爱玲并没有满足她母亲的愿望,还以为是母亲无钱治病,只寄了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给母亲,预备老死不相往来,谁知母亲已客死伦敦。为此张爱玲非常改忏悔自责,认为自己是“狠毒”的女儿,也害怕自己像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张爱玲一直不愿意生孩子。

父母任何一方的离开都会让孩子 心里产生极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虚感。尤其是在孩子0-6岁是性格形成阶段,正是需要母亲陪伴的时期,而母亲的缺失超成了张爱玲性格的冷。是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与孩子保持联系,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发生巨变。一纸离婚判决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图片来自网络

把所有的怨发泄在孩子身上,是身体虐待型父母的主要做法

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后,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可是父亲却把对母亲的恨发泄在孩子身上,因此,张爱玲姐弟俩常常受到父样的挨打。有一次,张爱玲和后母发生冲突,后母先骂了她,还打了她一巴掌。张爱玲用手去挡,后母却反说张爱玲打她,向张爱玲父亲告状,而她父亲不问不了解,对张爱玲就是一阵拳打脚踢,把张爱玲打得倒地不起,还说“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当时幸亏祖母留下的老佣人何干不顾一切把父亲拉开,张爱玲才没有真的被打死。当时,张爱玲想逃跑又却被父亲软禁在一个空房里差点因得疟疾而病死。

身体虐待给孩子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是巨大的,并会引起孩子愤怒情绪和复仇心理,这也是张爱玲后来通过发表文字实施报复父亲的根源。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作者认为,对于那些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成年后会对所有人设有最坏的设想,觉得自己会像童年一样被伤害被虐待,用情感的铠甲将自己武装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

图片来自网络

言语虐待将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心理伤痕

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幸的是以上类型的父母有所减少,但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言语虐待型父母”的类型同样对孩子的伤害也不浅。比如,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遇到一些简单的题 目,教了几次孩子还是做错,有些家长就会忍不住说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是猪啊!”还有很多家长习惯性拿孩子的弱点来开玩笑,比如,孩子化了美美的妆和穿着漂亮的服装去参加六一儿童节表演后,当孩子正高兴跟家长炫耀时,有些家长却故意挖苦孩子说“呀,这裙子怎么像被撕破的塑料袋这么难看!”“你的脸蛋怎么画得像猴子子股屁那样红啊!”这些在大人看来似乎有点幽默的玩笑,对孩子来说非但不会觉得好笑,而是认为自己就是“笨”“蠢”“难看”等不好的评价。

作者认为,那些侮辱怀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一节中,作者提到一个病例,快五十岁的牙医匪尔,对所有事情都过度敏感,无法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别人说的话,总觉得对方在嘲笑他,对任何事情都能想出一些不好的可能性。那是因为匪尔童年时被父亲没完没了的取笑寻开心,常常令他感到屈辱。有一次匪尔的父亲说:“这孩子绝对不是我们的儿子,你看看他那张脸, 我敢打赌他们在医院抱错了。为什么不把他送回去,把我们的孩子换回来呢?” 那时六岁的匪尔真的以为自己 要被丢回医院。有一次他忍不住问“爸爸,为什么你总是看我不顺眼?”爸爸回答“我不是看你不顺眼,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逗大家开心的。难道你看不出来?”事实上,匪尔常常梦见自己被抛弃在某个可怕的医院里。而他父亲给他造成的痛苦和长期伤害却浑然不觉。

作为已中毒的孩子,能做些什么可以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呢?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向读者说明如何奖内在的东西外化,并最终击溃这些招致失败的负面预期。

走进自己的内心,释放悲痛和愤怒

张爱玲从父亲的软禁中逃出来后,父爱从此在张爱玲心中消失,心中对父的愤怒由然而生,开始对父亲实施文字报复。她先在父亲一直订阅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出了这段经历;第二次在她的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写;第三次在她的小说《半生缘》里面;第四次是她七十年代写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又一次把自己被父亲关押的这个情节涂抹了一次。

愤怒是人对于不公正待遇的一种正常反应,即不能太压抑也不能太爆力,否则,将发酵成失去控制的爆发。我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张爱玲的文笔和才能,作者通过观念,感受,和一系列行为调查表对中毒孩子做深入探究,让其走进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的悲伤和怒气,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愤怒,提出了几个有效的管理愤怒的技巧: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愤怒意味着你需要做出改变。

2、表达出你的愤怒。你必须要发泄怒火,否则将无法庆对愤怒。可以用打枕头,对着惹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但不必为发泄愤怒去暴力伤害或言语侮辱任何人。

3、增加运动量。将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帮助你释放出内心的紧张情绪。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你没有因生气而变得卑劣。

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不在去为改变父母而徒劳斗争。

放弃斗争,相信自己

作者认为,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从《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父辈和自己的一些影子。小时候你将父母的认可或反对当作衡量自己好坏的标准。由于有毒父母的意见原本就是扭曲的,所以你只能牺牲自己对于现实的认知,来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我们无法改变原生家庭的模样,但我们选择做自己。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弃与父母的斗争,相信自己对于现实的认知,成为自己的主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