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
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丁三、菩萨众(分二:戊一、夏终时集。戊二、闻音远集)
菩萨众从经文来看是二个情况:一、出家的菩萨,受了比丘戒的菩萨;二、在家菩萨。夏终时集是指出家的菩萨,在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他们也从十方来集会参加自恣的法会;闻音远集指的是在家的菩萨,后来因为佛陀说法的缘故也过来参加。
戊一、夏终时集
菩萨求法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从十方来的出家菩萨,他们也来到了祇桓精舍,他们来的目的除了来参加自恣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咨决心疑。咨就是请求佛陀来决断心中的疑惑。菩萨经过九旬(九十天)的用功,心中有一些疑惑。这时候以一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威严的佛陀(慈严是指佛陀表现出来是畏爱兼抱,折受具足),以这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庄严都具足的佛陀,希望佛陀来讲解大乘不可了知的深妙义理,这些菩萨来到这个地方也不完全只是自恣,还请求佛陀说大乘的妙法。
如来妙应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这时候佛陀答应这些菩萨的要求,佛陀就敷座宴安。佛陀说法基本上是采取坐姿,佛陀很少站着说法。佛陀展开他的坐具(尼师坛,保护三衣),佛陀很安定的坐在坐具上面,为这些三乘的圣众来宣示大乘深奥的义理。
宣示深奥,深奥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所谓的三谛理就是一境三谛,或讲从一境三谛当中开展出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
我们菩萨在修学的时候,经常会落入空跟有的矛盾,我们不能够一辈子修空观,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断失大悲心。但是你一路的修有,你心就很躁动,因为你一昧的在因缘法中活动,虽然修习很大的福报,但是你弟子心不安。所以我们到底是从假入空还是从空出假,这空有之间的平衡很困难。
佛陀告诉我们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
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表示它不变的体性,即假是它有随缘的作用。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薰你这一念心,它就现出人天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薰你这一念心,它就随缘显现三恶道的果报,它当下即假,它不跟你客气的;空跟假是保持平衡的,同时存在的叫即中。佛陀就宣示我们这一念心,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深妙的道理其实是把后面整个经典的三卷半做纲要的说明。
会众受益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这时在整个法筵(以法为食)当中,这些菩萨听到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以后就非常的欢喜,因为他们听到未曾有的真理。
菩萨请示的我们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很深奥的。佛陀当时是为整个包括声闻,包括辟支佛,包括菩萨,为三乘的圣众来开演。
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说:这时候真正受用的只有菩萨,声闻跟缘觉根本就听不懂,因为他们习惯安住在空性,他们不能够在空中随时显现妙有,没办法,他没办法即空、即假、即中,他们做不到,所以在这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
那么前面的凡夫跟二乘人怎么办呢?必须阿难尊者的示现堕落,请佛陀开演首楞严王大定的法门,佛陀再详细的破妄显真,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凡夫是后面才受益的,而这时候菩萨已经受益了。利根人他能够在简略的法当中就得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