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坚持

2019-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淡然wam

她是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尼姑。我跟她有一面之缘。去年三八节,我和几位朋友到白云洞去游玩。在那个庙堂里。我见到一位大约50来岁的尼姑。第一眼看到她,觉得与别的出家人有点不一样。以前在别的寺庙里看到的出家人,面无表情,目空一切,神情木然。而她却不是,她看我们的时候, 表情和眼神,好像是一个孤独寂寞的行路人,遇到一个在路旁小憩的同路人,想攀谈、搭讪。她眼神追随着我们,脸上的表情不耐寂寞。

我们观赏着白云洞的全貌。

责任与坚持 责任与坚持 责任与坚持

这段时间她一直站在洞门口,微笑地看着我们。

穿过石洞前的庙堂。庙堂前面大约有一个三米多宽的场地。场地前面是一个用大石块垒起来的5米高的陡坡。紧挨着陡坡 生长着两颗参天大树,一颗是四季青, 另外一棵树我不认识。

责任与坚持 责任与坚持

“你们认识这棵树吗?”我问同行的人。他们也不认识。

“那一颗是菩提。”那尼姑站在门边说。

“这两棵树一定有年头了吧?”我问。

“听说有了这个庙堂,就有了这两棵树。”

我尼姑一问一答,就自然打开了话匣子。

从交谈当中,我知道她是四川人,出家已经有26年了,出家的时候才二十几岁。儿子当时才五岁,因为家里太穷,日子过得很苦,实在熬不下去了,就跟着一个化缘的老尼姑出了家。家里人都不知道。出家以后,就拜了那位老尼为师。师傅死了以后,她辗转修行于四川的多个寺庙。 后来到了九华山,前年才来到这个寺庙。

“你也没有和家里人联系吗?”我问。

“没有,我怕他们找到我,要我回家。”她低着头说。

“你不想你的儿子吗?”提到儿子,她抬起了头,眼睛望着西边家乡的方向。从她的眼中,多少还能看出一些思念的眼神。

我告诉她,现在四川的生活条件跟我们这边己差不多了。我们的村子有姑娘嫁到四川的,四川也有姑娘嫁到我们这边来的,她们都是这么说。

“你家住哪里?”我问。

“大山里。”她没有说具体的地址。

我和她说话时,我的同伴开始下山了。他们边走边等,见我迟迟地不肯走。就开玩笑说:“怎么不舍得走了?你也想出家吗?”

我不好意思让他们久等,就告辞了。在转身的那一瞬间,我看她的眼神是那样的恋恋不舍。

在和她谈话的之时,我感觉到她心里很孤独,她希望和人交谈,同时也感觉她是一个不耐寂寞的人。她当时出家完全是为了逃避苦难,并不是为了真心修行。

回到家以后,我始终忘不了她那双不舍我离去的眼神。并想着:再去一次“白云洞”,更多的了解一下那尼姑的身世。

时间过得好快,一晃孩子初中已毕业,下学期就要进高中了。 我把他送到了私立学校。 高中我不打算再陪读。想着以后代他骑电动车来县城肯定不多了。路过白云洞那段公路,看着白墙青瓦排在半山腰的寺庙,白云洞就在那排寺庙的后面。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寺庙的山脚,几分钟就能到。想带儿子去玩一下。

下了一夜的雨,天气很凉爽,没有太阳,起着小风。

我把电动车,停在山下的庙堂前。沿着起伏不平的山路,向白云洞走去。夏天的山林,草木茂盛,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儿子用手机一路拍着风景。走完这段泥土路,我们开始爬山。

责任与坚持

拾级而上,两边是各种草本植物。儿子每见一种植物都要问,叫什么名字?是不是中草药?有什么用去?等等。我把我知道的都一一告诉了他。就这样,他一边走,一边问。很快我们就到了庙堂前。山下风景尽收眼底,儿子看得眼前这片风景,直喊:“好美!好美!”

责任与坚持

庙堂的大门紧闭着,我向里面喊了几声:“师傅,师傅。你在吗?”

从旁边的小屋里出门一个五十多岁的和尚。我有点奇怪,就问:“师傅,以前那个尼姑去哪了。”

他说:“去年端午前回自己的老家了,他儿子来接回去的。”

“他儿子怎么知道她在这里?”我问。

“端午前,她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儿子知道她在这里,就赶来了。”

“你见到她儿子了?”

“嗯。长的像他妈。很好的一个小伙子。只可惜——”

“怎么了?他妈说他聪明、活泼又可爱。”

“那个女人走了以后,孩子在家没人照顾,趁他父亲不在家,一个人下山找妈妈。从山上摔了下来,树枝戳了眼睛,腿也跌断了,没钱医治。瞎了一只眼睛,腿也瘸了”。

我无语。沉默好久,忽然想到那个女人的男人。问:“她的丈夫还好吧?”

“好什么?一个男人带着一个残疾孩子,又作爹又做妈,家里又穷,他儿子15岁那年,因为操心劳累过度,死了。”

“真的很不幸。”我惋惜的说。

“不幸?死了,死了。苦也不要受了,什么也不知道了。可怜那个孩子,身有残疾,年纪又小,孤苦零丁没人照顾,饥一餐,饱一 顿,经常饿得头昏眼花。身上床上长满了虱子。好在国家还有一点救济,那孩子才不至于冻死饿死。就这样过了好多年。你想想那孩子有多可怜。后来他们那搞起了旅游开发。他也长大了,日子才一天天的好起来,听说他现在家里办了农家乐。他妈跟他回家享福喽。”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我问。

“他儿子晚上是在我那睡的。那时候我在下面那些新建的庙堂里,跟建筑队后面做小工。那尼姑走了以后。这些庙堂没人照看。下面庙堂里的主持,叫我上来的。”

我没有再说什么。

过了好一会,那个人和尚叹了一口气,说:“唉,这个女人虽然也为人妻为人母,却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因为穷,就抛夫弃子,不负责任,只顾自己。既然出家了,都26年了,就应该坚持当初的选择,有始有终,也算是一个守信的人,可现在又还俗了。算是什么人啦?”那个和尚愤愤地摇摇头。然后又自嘲地说:“我这一生吧,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老婆没娶、和尚没做,现在是无儿无女又无钱。好在我自作孽自承受没有连累他人。”

我不好接茬,只是笑了笑。

之后,他收起笑,认真的说:“自从到了这庙堂里半年多,我认真的想了半年,决定剃发出家。把自己的后半生就交代给这寺庙了。一是后半生有个着落。二是这一排寺庙确实需要人照看。各求所需吧。”他说的是实话,游荡大半辈子了,也该为余生做个打算。

“不过话说回来,敬老院我是够条件去的。但我答应了主持就应该信守承诺,负担起照看寺庙的责任。”

我忽然对眼前,这个游荡大半生的和尚,有些敬意了,想不到这样一个浪荡的人,心里还存在责任和坚持。真是有点另眼相看了。相比之下,那位母亲,却不如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