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要义
总结能力是一种很宝贵的能力,但在18年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意识到但没有很深的印象。所以,也没有刻意去练习,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特别弱。
当接触到相关文章后,才后知后觉地重视起来,并且在生活中会刻意去运用。一次在来北京的长途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已经在北京定居的四川老头。聊起了人口的问题,老头说中国就是人太多了,如果人少日子就好过了。
我不假思索地说,不一定是人口的问题哦。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广州,但这些地方的人是中国过得最好的。或者不要光看中国,你看全世界的地方,韩国、日本、美国,这些地方,发展最好的地方,往往都是聚集了最多的人口。再来换位思考一下,人口少的地方,按照你的思路,可能人均的资源就会更多。但事实往往并不是这样,越是地广人稀,其实这些地方的人均越是落后。
所以,人才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只要人多,创造出来的财富就可能会更多。如果中国人少的话,会不会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也不太可能创造出现在一个总量的财富。这样的话,人均也还是上不来,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我是在刻意去练习自己的总结能力,聊天中遇到话题了,就选中一个角度切入进去,从一个地方出发,然后大脑主动去搜索之前存储的信息,找到和所选角度相关的来作为支撑自己的证据,最后推导出自己的观点。
总结是什么呢,总结就是一开始,我们会学到各种各样的名词,各种各样的术语。比如工作中:像增长黑客、私域流量、长尾理论、马太效应、结构化思维、底层逻辑等;
心理学:像拖延症、社交恐惧症、幸存者偏差、需求层级、自我实现等;
经济学:像破窗谬论、机会成本、边际效应、沉没成本、需求曲线等等。
当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或者现象的时候,我们尝试着会用相应的词语来进行解释。有的时候,我们或许被卡在某处,怎么也找不到出路在哪。我们可以打通各学科,将知识融汇贯通地进行迁移,跨学科来解释,每当解释通了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觉得眼前一亮,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做运营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术语叫做“复盘”,其实就是在做总结。只有认认真真做好复盘,这次活动才算是真正完成。因为,这样才能把做得好喝不好的地方,拎出来,好指导下一次活动。
当我们试图用一些术语、词语去解释事物的时候,我们会形成一种思维的模型。会尝试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去解释这个世界,解释的途径往往就是:用自己学习并理解的概念,搜罗身边真实发生的例子,或者生活中存在的事实,来作为支撑的证据,最后用自己的话给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那么,总结是怎么来的呢?学会总结往往就是从思考的那一刻开始。
怎么思考?最初的时候,我就是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网络上的掐架,比如针对某一个事件,不同的人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刚始的时候,其实感觉是非常茫然的。因为看谁的都有道理,往往是看了甲的论述,觉得说得好,但看了乙的观点,也觉得说的挺对。
当这种茫然出现时,思考的时机就来了。这时候,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提出的为什么解决之后,甚至还可以把该话题给朋友抛出来,去和他聊一遍,尝试着总结式地输出来,练得多了,之后聊到某个话题的时候,其实就会形成惯性的总结习惯,大脑会按照这种模型去思考,自然而然地调出你存储在脑海中的相关信息。
除此之外,有一段时间,我还会专门针对某一个主题,或者是网上大家都在争吵的一个话题。然后全网去搜索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后,一篇一篇去对比着看。这样看下来,其实你会发现,即使是针锋相对的两个作者,他们可能对某一点的看法是相同的。这个点,就需要注意了,它大概率就是比较普世的地方。
用这样的方法去看书和看文章,通过相互对比,抽丝剥茧的方式。找出那些共通的地方,对于争议的地方,又不断提出问什么,并尽可能去搜罗各种证据。这样一圈下来,对于大多数的事件,也许你大概就会圈定,你件事会有哪些角度的观点冒出来,每个观点都会怎样去阐述和论证。
当然,你也会很快就形成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不妨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也许你又能得到一个新的促进,形成新的想法。有了这些想法之后,也许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件,你就有了先后顺序和逻辑,而时间久一些,也许你就会产生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认知。
你的观点总结也就有了,可以立马下笔,无需多久,就能写出一篇质量还很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