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淡美”思想:人生不必强求,淡然处之,别有一番风味!

2021-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佛朗明戈

苏轼(世称“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颇高的造诣,其文风自然、豪迈。

早年时期,苏轼并不崇尚平淡美学,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见证了王朝的兴盛衰败之后,才渐渐看透了世间百态,思想也逐渐平缓了下来。苏轼的“淡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位人物的“淡美”思想观。

一、苏轼的“淡美”思想形成

(一)家庭熏陶及环境影响

1. 家庭熏陶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诗书文化气息的传统家庭中,他的父亲苏洵是一名古文学家,母亲是承程文应的女儿,富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通晓事理。苏轼的父亲曾写过《名二子说》一文表达自己对儿子寄予的期盼,可以说他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苏轼曾在诗词作品中写到自己梦见父亲监督学业的场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但然悸藉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连睡觉都梦到父亲监督作业,惊恐自己的功课没有做完,可见苏轼的父亲对他的管教是多么严厉。

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父母的谆谆教诲,为苏轼提供了很多艺术文化实践的机会,也为其日后在文坛上获得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环境影响

苏轼生于四川,其生活居住地和佛教气息浓厚的峨眉山相距并不远。另外,苏轼的家人信佛教,受环境影响,苏轼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佛学思想的熏陶。

苏轼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曾在诗词中写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眉州江水边上,绿树成荫,江水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下,世间万物像是被洗涤了一样,干净无瑕。清幽自适的故里土地,无时无刻不滋润着苏轼的心田,继而使其在仕途沉沦之后能够做到淡然处之。

(二)仕途人生坎坷

苏轼生活的年代处于北宋政治、经济动荡时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苏轼自少年时期就萌生了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在22岁那年,他考取了进士,26岁那年,他又在殿试中以《御试制科策》考入三等,自此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不易。跟很多人比起来,苏轼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便当上了官。但是,当官了不意味着一辈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享受荣华富贵。

在工作上,苏轼曾对政治、水利、经济等方面推行的改革提过自己的意见,他主张渐变。但是,官场是一个复杂的圈子,他的建议、批判、讽刺等言论,很快就招来了其他同僚者的打压和诬陷,比如御史知事谢景温就曾参奏弹劾过他。

苏轼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生活,他乞求能够外任。在此之后,他相继任了多地的知州,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来揭示和批判新政变革的各种弊端。随后的人生,我们基本可以料到:入狱——出狱——贬谪……

回看苏轼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无尽的坎坷和艰辛,他虽有宏大的政治抱负,但却没有实现。仕途的坎坷及人生的不幸,让他产生过思想上的挣扎,心绪上的波动,但也正是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才让他更进一步领悟和体验到人生的真谛,最终他渐渐放下,归于平淡。

二、苏东坡的“淡美”思想表现

(一)超然物外的淡美追求

苏轼喜欢观察世间万物,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即“万物皆有其美。”比如在《超然台记》中,诗人开篇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凡物皆有可观。”在苏轼的眼中,大到宇宙万物,小到灰尘颗粒,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他喜欢以超脱的非功利性审美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人的一辈子,不管是福是祸,是得是失,都不过是一场必然或偶然的遭遇罢了,与其看得太重,不与随遇而安,看淡、看轻,游于物外,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为快乐。

(二)平淡质朴的自然观

说到平淡,免不了要谈到自然,因为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苏轼认为,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刻画,一切都是出于自然、产于自然、顺于自然的东西就是最为质朴和平淡的,这是一种质朴无华但却又真实表露的性情。

他曾在《答谢民师推官书》文中写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该文中,苏轼较为细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其实质是在强调自己的自然观。苏轼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点评,并通过旁征博引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全文笔势流畅自然,情感表达饱满,充分体现了苏轼的平淡质朴思想。

(三)苦中作乐的自适心境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苦中自适的处世态度,在文学上一般将这类群体的人生称为“闲适人生”。纵观古今,大凡有所作为,经历过人生大喜大悲的人,基本都具有这样的豁达自适心境。

苏轼的自适休闲生活并不是肤浅意义上解释无所作为,碌碌无为,自我放弃,而是指放浪形骸、自由洒脱之外的那份自适心境。

纵观苏轼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的应该是庄子的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处世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苏轼的生活态度。苏轼曾说:“人性逍遥,随缘放旷。”正是这样自然豁达,与宇宙万物相融的思想态度,才让他在面对苦难的生活时,能够淡然处之,守得心中的那一份自适与安然。

总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在这个物质化、功利化的时代,文学创作更应该强调生活气息、精神蕴意。学习苏轼的精神、处世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找寻那些曾经丢失的东西,如或是丢失的生活热情、平淡的生活自然观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等。

每周一本好书、一位人物、一个好故事分享,专注文字,品读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