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的人才不需要发朋友圈呢
先列举下一般晒朋友圈的几类人以及心态
1、记录分享者
他们喜欢分享美好而感动的时刻,记录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人和事,记录很少经历的事件,很少到过的地方。比如人生重要时刻、日常晒娃、爱人、亲人,世界旅游、奇闻异事。基于这种目的使用朋友圈的人比较多,但如果展示过多奢侈的生活,有时候也会被人误解为炫耀。如果太频繁的晒生活,有些人会嫌你刷屏。
2、自我形象塑造者
学微信朋友圈营销的人一定懂得这一点,如何通过微信塑造自己的形象。
是好学的就天天发些专业类文章,为表示自己工作努力的话再加上加班配图就更有说服力了。
是领域专家的话就发些带有个人优质评论的内容。
当然了微商就不用提了,高级的做法就是晒自己的成功,晒正面阳光的内容,体现你生活化的一面,偶尔穿插一些商品广告,注意频率,起码让人知道你到底是做什么的。然后人家自然会在需要的时候想到找你。
我有一个卖保险的朋友就是如此,陌生群里互加后,我一直通过朋友圈了解她,渐渐地当做了朋友开始互动,由于后来在一个公司,差点还见上了面。曾经也把想要买保险的同学的微信推荐了给她。
3、分享求共鸣者
我定义这类人叫“微信求评论症候群”患者,和第一种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发布朋友圈的目的仅仅为了获取共鸣,获得反馈,获得评价,如果发的内容没有人理会,他们会觉得被忽视,可能过一会就会删除刚才的内容。
我是此类症候群的典型患者。
只要不在工作和做事的状态时,脑子就有万千种思想感受急需寻找出口、然而又缺乏合适的交流者,所以通过朋友圈这个有较为广泛人际关系的出口来表达。但通常还是在孤独地自言自语,也无法改变这种状态。我想一旦有人愿意倾听,就必将被我耗尽能量。
曾经有导师提出过,说我的朋友圈内容太暗系,太喜欢把自己扒光了给人看,太不职业了。于是我开始设置各种朋友标签,工作的几类,可以吐槽的几类,若干个单独的人的一组。设定各种较为复杂的发布逻辑。美其名曰,锻炼对用户的洞察力,练习精准营销的能力。可,可,如此经营真是有点累。
4、暗含隐喻者
现实中无法明确的表达,就通过朋友圈来暗示或者侧面回应,避免尴尬。
比如发只给一个人或者一组人看的朋友圈,表达或者解释。
虽然很多人晒着朋友圈,但你有没有发觉喜欢晒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你通讯录中,还有大部分,对是大部分,竟然都不晒朋友圈,除去屏蔽你的人,一些感受力差、懒、不喜欢被关注的,剩下的大约是内心强大,善于自己和自己对话的人吧。
他们不需要纪念,因为纪念代表着稀有、代表害怕忘怀害怕失去,所以要用这个词来装裱,并且动用繁复的仪式来表达,最后通过脱离现实的美图来记录。
真正幸福的生活根本没啥好晒,因为天天在发生着,也不需要刻意记录,只要过程中用心体会即可。商家不断大肆宣传节日,培养你的仪式感,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现实中往往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比如秀一条恩爱,实际上,可能不久前吵着要分手,吵着要离婚,现在是为了弥补为了掩饰,才秀一把恩爱,也许不久后实在难以维持假象,于是分开,那么在不知情的人眼里,这种就变成了秀恩爱死得快的典型。
这样的纪念,无非是徒增日后的伤感,做作而已。
至于塑造自我形象和求共鸣,他们首先根本不需要在虚拟的世界里表现自我,他们已经是现实的王者,他们也不需要获取别人的共鸣,他们卓尔不群,享受夏虫不可语冰的孤独。他们自然也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来装点自己,更不会受评论的困扰。
他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从哪来,将要去哪里,如何去。一切都很明确。
内心很确定,不彷徨,不迷茫,只听从自己内心。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变得更加深沉而内敛一些,把发和刷朋友圈的时间和心思花在自我修炼上?与其问别人,不如向内心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