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许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青春期的娃格外在意自己的身体形象,觉得自己没有白皮肤就算了,还长出了许多细细的汗毛。有什么办法呢?谁叫她专门继承她爹娘的“不良”基因。跟她说多少次不必在意也不顶用,把刘文利老师讲性教育课程里审美的部分做了个思维导图给她看,她开始对应自己仔细思考。
其实内容再平时交流时也七七八八说得差不多了,但有一个我自己感觉到特别受用的信息——一个专有名词“身体意象”。百度了这个词的准确意思:身体意象(Body Image)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或性吸引力的感知。我觉得这个词妙在它的功用,它把人从原来的思想里抽离出来看问题。原来,我们认为,“我的身体是……”;而这个词告诉我们:“我的身体在我的感知里是……”。发现了吗,这意味着不是肯定的,我以为的未必是真实的,或许它可以改变。
很多时候,我想我们都需要抽离出来看问题。昨晚娃也给我上了这一课。
吃完饭,我匆匆忙忙开始听我学习的写作课,娃进自己的房间读书(作业允许放在第二天做,她就这么计划)。过了大概四五十分钟,她的门一直没有开过,我想提醒她出来活动,同时心里也觉得她可能又睡着啦。她不只一次躺在床上读书很快就睡着了。推开门一看,果然,手里的书翻了没几页。顿时火气就上来了,但克制住自己,叫醒她,我继续听课。
回到电脑前早已听不进去了。心理很复杂,先想叫醒她这件事对于此刻好不好,然后又继续观察她接下来有什么安排,后来又在思考自己生气的点是什么,等一会儿如何跟她谈……
后来当我坐到她的床边,经过一轮一轮我们双方(也许也只是我自己)输出、拒绝、克制、博弈等一系列情绪起伏的交谈,最终以相拥结束。理由是,我发现我错了。我希望她在放学后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过得愉悦、充实,而我总是觉得很长时间来,我们的晚上都充满了焦虑和不快,原因在于她的时间没有管理好。
但事实上,她觉得自己挺愉快和充实的。比如前天,看到乱七八糟的屋子心情不太好,于是就动手收拾,虽然花了挺长时间,但心情就好了。比如大前天,她的必做的事做得很快,做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也觉得很愉快。
天哪,焦虑的那个,一直只是我。
我看到的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