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宝贝
小朋友每周日上午都有一节线下英语课。英语课有八个小朋友,都是3-4岁的娃。看到这个年龄段,不用想也知道课堂氛围有多鸡飞狗跳…
老师是个美国人,发音超级好听,教学经验丰富,脾气超级好。每次娃们尖叫、哭、打架,老师都没有表现出过一丝不悦。
相比淡定、宽容、和蔼的老师,妈妈们(尤其是男娃的妈妈)每次上课都如临大敌。首要目标是,按住自己家小崽子,不要让他蹦上跳下;第二目标是,盯紧自己家男娃子,准备随时变身纠纷协调员,把一不留神就掐起来的男娃子分开。
胖胖小朋友,也就是我们家男娃子,算是英语课上带头兴风作浪的仔。跟读没有他,绷上蹿下、大喊尖叫、打架、招惹别人,没有他不擅长的。
而且,最让人头疼的是,每次他惹是生非的时候,都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哪怕我火冒三丈、牙咬得咯吱响,人家依旧一副“妈妈你奈我何?”的挑衅样。
想想小时候那么乖巧的儿子,才三岁就已经能把老母亲玩得团团转了,真是家庭教育的败笔。
有一次课上,别的娃都在跟读,就练经常和他带头捣乱的男娃都在大声跟读。可是看看胖胖,不跟读就罢了,还嬉皮笑脸地东张西望看别人跟读。
对于一上课就变神经质的老母亲,看到这种情景,真的是气炸了。为了不影响老师上课,我用最后的理智笑着对娃招招手,示意他过来。
不知道我真实意图的娃,乐颠颠地走过来。我把他拉到座位前,拿起书包说,回家吧。
他一听,知道我生气了。立刻开始哭着尖叫,还气得跳起来。
我此时已经火冒三丈,拉着他走出了教室。在门外,他开始了强烈的哭喊和反抗。
最后英语课的负责人出来开导我,“你自己学教育的,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和孩子说话呢?”
我被她一语点醒了。理智开始一点点回归,拉着娃的手也开始慢慢不那么用力。
后来在她的开导下,我心平气和地问娃:你还想上英语课吗?
娃哭着点点头,于是我们俩手拉手返回教室。结果课正好结束,老师在和小朋友们说再见。娃站在老师面前,哭得稀里哗啦,老师安慰地抱抱他,跟他说see you next week。娃哭着点点头,转身拉着我的手走出教室。
那天回到家,英语课的群里妈妈们开始吐槽自家熊孩子,并讨论如何带娃。后来英语教室负责人说了一句: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我不想煽情,但是我真的被这句话触动了。我想了想我和娃的相处模式,除了和他一起读绘本、做手工、写作业的时间,在吃饭和上课的事儿上我好像时刻表现得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炸着毛随时准备和娃开战的大公鸡。
的确是这样:
要是不催,一顿饭能吃到地老天荒…
要是不管,一堂课窜上跳下,就差上房揭瓦…
所以我一到吃饭和上课,我就从陪读的温柔妈妈变成了炸毛大公鸡。满眼盯着娃的小动作,完全忘记了温柔是何物。
我认真地想了,我应该调整一下心态,改变娃从先改变自己开始。
改变自己,就首先提醒自己忘记炸毛的大公鸡。一旦有窜上跳下的苗头,先控制住表情,然后再及时对娃竖起大拇指夸夸他…
可能这看着是一个很没有威慑力和效果的办法,但是意外的是,熊孩子竟然吃这一套。
上课期间几次跑到我身边,问我刚才没有乱喊乱叫,是不是good?我脑海里想着每天早上刚从被窝钻出来的那个可爱温顺像小猫一样的娃,努力暗示自己这个熊孩子就是那个每天早上可爱到爆的小家伙,然后笑眯眯地对他说,对啊,你刚才没有乱喊乱叫,超级棒,还对他竖起大拇指。
他看到我对他竖起大拇指,开心地跑回座位继续上课。
就这样,一堂课上下来,他要跑到我身边好几次,问我刚才是不是很good?我都表扬他说,“你刚刚没有乱跑,good哦”、“你刚才乖乖排队了,good哦”、“你刚才认真看老师了,good哦”…
每次他听到我有理有据的表扬,就更加想在更多方面表现出good boy的样子。
就这样,我的自我暗示成功了,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娃也跟着有了转变。
我想,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所有熊孩子,但是在我家熊孩子身上奏效了。真的很感谢老天爷和英语教室负责人的一句“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后来保育园开展家长参观日。我站在家长堆里是不是对他竖起大拇指,他高兴极了。不管是读卡片、背诗,还是弹琴,他都表现得很棒。
看到我在妈妈堆里笑,他也偷偷竖起大拇指笑了。
以后也不知道会怎样,至少目前来看,口头表扬奏效了。
以后且走且看吧。
不过,我想我会一直记得那句话“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