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三)———风水
风水就是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安排阳宅与阴宅(坟地)的地理方位、布局、朝向、营建方式和日期等一系列理论和主张, 是古代人们选择居住环境、埋葬亲属的地点的一种术数。古往今来,风水有许多称谓,如堪舆学、相地术、相宅术、青鸟、青囊术、形法等。堪與中的“堪”指天道,“舆”指地道。
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三)———风水“风水”词来源于东晋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就以风水代指这种看天识地的方术。风水也不是特别神秘的事情。在我国古代,读书人般都懂得一些风水,很多科举出身的大官贤达甚至精通风水。从历史上看,风水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孕育;魏晋南北朝,是风水学广泛传播的时期;宋代风水学已经是很盛行了,明清的时候一度达到泛滥的地步。近代以来,风水学依然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后,风水说虽受到批判,但在民间风水说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古人认为“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可以把风水看做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传统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三)———风水《葬书》和《宅经》是中国古代关于葬地和宅地选择的两部风水经典。《葬书》托名于晋代郭璞,真实作者与成书年代皆不可考,但至迟出现在唐代中期以前,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介绍葬地选择的风水著作,其强调的要点为:葬者要依凭地中的生气;葬地要藏风得水,或者说是依山临水;不长草木的山、有断裂的山、石山皆不宜葬;葬地的气势对应着后代的人事。《宅经》为现存的最早的住宅风水著作,根据坐向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建宅时要注意阴阳的配合,阴宅不能坐阴朝阴,阳宅不能坐阳朝阳;认为住宅内部的各个方位与家中各成员的命运相联系,某个方位对应着某个成员,即为该人的“命座”,设计住宅时要根据命座来做出适宜的安排;建宅要讲究顺序和时令;住宅有虚实之属,虚者对人不利,实者对人有利。虚者有五:宅大人少、宅小门大、墙院不完全、井灶安置不当、宅地多房屋少庭院广;实者有五:宅小人多、宅大门小、墙院完全、宅小六畜多、宅水沟东南流。
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三)———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