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单身”,坑害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自杀式单身”,坑害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1、你是“自杀式单身”吗?
前几天,一位好友在微信上问我:“今年春节你还回家吗?”
我有点诧异:“回啊,你不回了吗?”
“不想回了,肯定是各种问各种催,还不如找个地方一个人玩几天。”
这位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大龄单身,只不过我脸皮厚,过年该回家还是回家,他却不想面对亲戚朋友的催婚压力了。
我问他:“最近还在相亲吗?我见了几个姑娘,不过都没什么进展。”
“有半年没相了,老遇不到靠谱的,也实在是太忙。”
看到这句,我突然想到了这阵子网上流行的一个词:自杀式单身。
它用来形容一直单身,又不主动扩展社交范围,去认识新朋友,却每天幻想着能拥有爱情的行为。
我试着总结了几条“自杀式单身”的关键特征:
想摆脱单身,但超过2个月没有认识新朋友。
业余生活极度简单,不上班的时候基本都在家中看书、上网、看电影。
幻想自己能在地铁、公交车,甚至飞机上对邻座异性一见钟情,从而结束单身。
不注重自身形象建设。
没有或极少研究过异性的恋爱心理,也不知道与异性交流有什么技巧。
以小说、影视剧人物或偶像明星为理想伴侣的模板。
没有理性思考制定过脱单计划,或者很少执行。
如果你奉行的是单身主义或不婚主义,那就是自愿式单身,另当别论。
如果不是,那么当以上特征你中了3条,甚至更多时,就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正在“自杀式单身”。
当然,更常见的“自杀式单身”的情况是,很多人其实不知怎么就这么一直单下去了。
有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扎心经历,他出生于1990年,却是个从未谈过恋爱的母胎单身:
他家庭条件一般,好在学习成绩还可以,人长得也阳光。
初中时,就有几个女生对他有好感,经常找他讲题。
可那时候,家长和班主任经常警告他:不要早恋。
作为一个听话的孩子,这几个字就这么深深地刻进了他的观念。
读了重点高中,学习压力更大,先后有两三个女孩和他走得很近,其中一个还表白了,但他想的还是那句“不要早恋,影响学习”。
大学是理工类院校,没几个女生。
临近毕业,遇到了别的学校的一个姑娘,可想到以后天各一方的麻烦,他打消了念头。
毕业后,单位里是清一色的雄性……
工作几年后,家里急了,催他结婚。
可是他很不解,总感觉缺了什么,不然为什么从“不能早恋”直接跳到了“赶紧结婚生子”的年纪?
似乎有一段人生环节,不知道被谁偷走了。
这位网友的分享获得了近10000次“赞同”,2000多条评论几乎都在表达强烈的共鸣。
“自杀式单身”,已经不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那么简单。
它的背后,恐怕是单身80后、90后生存状况的一种形象概括。
2、为什么明明想脱单
却不去努力?
“自杀式单身”是一种矛盾的状态:嘴上说想脱单,身体却依然死宅。
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单身社会》一书中,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Eric Klinenberg对独居者日渐增多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比如,通讯方式的变革。
过去的十几年,互联网迅速普及。
它比电话更为活跃和个性化,比电视更好地结合了社交分享和大众传播。
个人用户不仅可以即时通讯,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取资讯、分享自己的观点。视频网站及游戏更是谋杀时间的利器。
南京地铁上正在看手机的乘客 / 视觉中国
面对面的会面交谈甚至娱乐都显得没那么必要了,只要有台联网的电脑或手机,我们就能傻乐上一整天。
所以有人不是说了吗:为什么要谈恋爱,是游戏不好玩,还是视频不好看?
大规模的城市化也是促成单身社会的重要因素。
“自杀式单身”者,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
因为农村和乡镇基本没有对生活方式进行另类选择的自由,家族、邻里、村落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那里不存在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下班高峰时段的北京车流不息 / 视觉中国
以我的观察来看,很多中国年轻人之所以处于“自杀式单身”状态,还有两点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中之一,是中国互联网外卖服务的高度发达。
去年,我因为出了点小意外,不方便出门,于是申请在家办公一周。
最初,我以为这一周会非常难熬,后来发现,那几天的日子简直太舒服了。
我下了一个外送服务APP,打开之后,直接能选购我附近水果店、便利店、超市的商品,不仅满减力度大,而且1小时内就能送上门。
线上超市没有馒头,我就打电话给配送小哥,让他来送货的时候,在小区门口顺便帮我买几个。
写作时需要参考某本书,上午下单,下午就收到,快递小哥临走时,还贴心地帮我把垃圾袋也捎下楼了……
吃的、喝的、用的都有外送服务,保洁、维修,甚至理发、按摩都可以上门。
宅一个周末、一个星期完全没问题。
除了很难脱单。
安徽一男子正熬夜看电视剧 / 视觉中国
另一点原因,我称之为“社交能量透支”。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社交方式过剩的时代。
大多数人在上班时的最主要工作其实只有一项,那就是沟通。
说服领导、安抚下属、跨部门撕扯,开会、邮件、微信或QQ群聊……
终于忙到下班,你发了条朋友圈:每天都好累啊,不开熏!
朋友们纷纷对你表示慰问,但你发现自己其实一条都不想回复。
因为你的社交能量早就被透支完了。
沟通是件很消耗精力的事,要拟定谈话要点,要思考怎么表达观点,要琢磨对方的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换位,要共情……
当你把这些能量全贡献给领导、同事、合作伙伴,下了班后就只想在床上趴着,连一条“在吗”都懒得问潜在的恋爱对象。
不是“自杀式单身”的人不想努力,是他们实在无力可使。
3、不想“自杀式单身”
就要“谋杀式脱单”
“自杀式单身”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单身,而在于它是一种特别“舒服”的状态。
一个人生活,不用在柴米油盐上太精打细算,也不用操心该怎么养孩子,看什么电影、去哪玩都不用和谁商量,周末晚上想几点回家就几点回家……
有时候,这种生活也会暗藏“危险”:日子在悄悄地一天天溜走,可人生的状态却仿佛停止了变化,正在悄悄陷入泥沼。
我们以为赚得了自由,其实早已被时间套牢。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自杀式单身”的状态,就要有积极行动的执行力,努力改变单身生活的惯性。
曾听过一位姑娘在相亲56次后结婚的故事。
我觉得,她的做法特别值得想摆脱“自杀式单身”的朋友们借鉴。
她先是分析自己已经认识的异性是否有可能发展关系,毕竟这是相对熟悉和了解的人群。
把自己的男同学、男同事、男性朋友都过了一遍后,她发现大部分都有主了,其他的确实无感。
存量不足,必须要拓展增量。
于是,她查找、筛选本地各种兴趣爱好群组,积极参加线下活动。
这是认识高素质单身异性的好途径。
用“谋杀式脱单”狙击“自杀式单身” / 视觉中国
要知道“你未来的伴侣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唯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就是你家里”。
走出家门,积极扩展交往圈子非常必要。
同时,她没有排斥长辈、朋友安排的相亲,并且将之视为“田野调查”,每见一个相亲对象都做记录总结,一来提升沟通交流技巧,二来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明确哪些品质是必须的条件,哪些条件不具备也可以。
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有点太过理智、冰冷,但我们要摆脱“自杀式单身”,需要的正是这种方向明确、高效行动的“谋杀式脱单”。
最后想提醒大家一点:积极脱单,但不要把单身当成一个“问题”去解决,要接纳单身状态。
因为一旦把单身当成“问题”,我们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要么容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匆忙中选了并不合适的人;要么会用力过猛,无法展现自己的真实状态,反倒让对方难以接近。
在爱另一个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
只有当我们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给予别人爱。
当你的心里充满爱意的时候,脱单还会远吗?
愿你拥有爱,也得到爱。
文章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