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之道
最近在看《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看到第七章。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托马斯.戈登博士,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这本书是一位同事推荐的,她本人也是p.e.t课程的讲师,她受益于这个课程之后走上了推广传播之路。推荐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最近才开始认真阅读。
阅读几章下来,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教育我们怎么当父母的训练教材,不如说是告诉我们怎么与人对话的沟通宝典,尽管举的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的例子,但这些方法似乎是可以推广的。书中提到了三种沟通方式,“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我目前只看了前面两种。“积极倾听”是讲怎样倾听孩子才愿意跟你对话,并在对话中自己寻求到事情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反驳,赌气,“我-信息”是讲通过传递自己的真实情绪真实想法使孩子认识到问题并进一步修正问题,而避免指责伤害孩子。这两种方法运用的场景不同,“积极倾听”运用于孩子有情绪需要发泄时,“我-信息”运用于孩子的问题给父母造成困扰时。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了我豁然开朗的感觉。过去只知道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不对,教育训戒孩子不对,指挥控制孩子不对,威胁警告孩子不对,动不动就给孩子贴标签不对,但是为什么不对,这样做会有什么坏处,不知道,也没有去深究,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这样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还好这本书给了答案,给了很好的参考。
我们这一代,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以前的几百几千年,估计很少有不在父母的责罚中长大的,我小时候还算乖巧,父亲也接受了一些比较先进的育儿理念(在当时那个年代),记忆中只被母亲打过两三次,而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为一点很小的事情,大概是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住的平房,平日里街坊关系不错,午饭时,大人们经常会端着碗相互串门,看看别家有什么好吃的,拈一两夹菜尝尝,这天我随着母亲到了对门,母亲回去后叫我回去,想必语气中充满了命令和指责,我怎么也不回去,就算走在街中间,顶着大太阳吃饭,我也不回去,母亲急了,拿了棍子把我打回去,回到家后把门关了,命我跪下,不跪把我打跪下,然后我被打哭了,但没有认错,母亲自己也跟着哭,一边哭一边责骂我,我最后也屈服地认了错,保证以后会听话。这样一顿打,一场哭,值么?至于么?每每想到,心里还是会觉得难过。我做错的不过就是没有听话,这个没有听话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么?因为母亲的训斥,后来变成了为不听话而不听话,最后屈服却是因为看到母亲哭了,知道母亲心疼我。后来每次提到这件事情,母亲都会说我太倔。倔的又岂止是我?试想若母亲轻言一句回家了,我自然就回了,可能会磨蹭一点,但也回了,但母亲非要用言语相逼,非回不可,非马上回不可,不回就是不听话,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就该挨打。如此语言,如此逻辑,让多少父母不自觉地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啊!有时候语言就是一把刀,伤人伤己。
说别人倒是容易,自己遇到的时候又常常不可控。对孩子,我基本不会数落批评,但是对老公就没那么客气了。昨晚,老公12点过带着一身酒气回家,回家之前,老公处于失联状态,手机关机。老公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才说了不能再喝酒了。结果晚上不仅喝酒,还失联,还晚归,这怎么得了?我自然是没好气地一顿数落,可是数落着他居然睡着了,气又不打一处来,把他踹醒,继续数落……数落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想要一句服软话,可是老公从来不给我……我是不是该泪流满面……
罢了,继续学习,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