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前几天,厦门连天大雨,今天的天气算是晴朗了起来,太阳终于又露出了脸。
阴测测的天气,不免顺带着心情也不十分开朗。那几个雨天,总是想着有关于“死亡”的事。
这事的起因还是因为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看了这个,我又开始想着“为什么而活”这个千千万万次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
我到底为什么而活?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有人终日身处危难,依然顽强坚持,最后却倒在敌人的刀枪炮火之下,这是家国大义。还有一些人,他们献身科研或者任何造福人类的事,终其一生,这是理想情怀。
可是,我只是个普通人,身处和平年代,吃得饱穿得暖,有时候这样显得太过无聊了,那么我为什么而活呢?
那天,朋友同我聊天说道:
其实好像活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还能怎样?
我有些吃惊,连忙说道:
你还这么年轻,怎么能说这种话?
后来深想了下,朋友的话不无道理。一日一日,我不也这样过了二十多年吗?接下来的日子,也许有差别也许无差别,过得更好或者更坏,大抵也就这样了。只是那些未知的差别让人多了份希冀,也就怀着希望想继续看看之后会怎样。所以,因此就看透了人生?
人生,不去“生活”又怎么看的明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在地坛那里参透的关于死亡的答案。“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于是,年复一年,他总是到那古园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对于为什么而活着,他却只是说:“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
这个问题,也许某一日会幡然醒悟,也许直到生命油尽灯枯之际才能知晓,又也许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答案。
说来也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没有选择,因为是被迫的,所以一开始就啼哭不停。而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同样没有选择,该走的时候就必须离开,所以才会惧怕死亡。
但是当大批人忙着挣脱黑暗和苦难高呼:“何惧死亡” 的时候,是否也想过,何惧活着?
我们这个时代,温饱早已不是活不下去的“祸首”,更多的人,生不如死,是因为心。
前段时间那件轰动微博的大事,八卦如我,去看了出殡的视频。虽然不是粉丝,也并不了解他。但是那个场景,还有那一张张悲恸不已的面孔,刺痛了我。播放着的歌曲多么温暖啊!可是已成哀歌,因它已经流逝,不复存在。
每天每天,都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结束生命。有的人死并不因为“生命诚可贵”之外的任何原因,他们离开,因为“这条命已经是个累赘”。
为什么“死亡”总是令人悲伤呢?我想大概是因为“遗憾”吧!为逝者感到惋惜,又为自己感到懊悔,一切不可追,所以悲伤。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中提到:你能成为父母的子女这是六十亿分之一的奇迹!
不由得就开始感慨,看啊!原来我与这世界的缘分是这么难得的一件事,终归是要走的,那么,在此之前,不为什么,请好好活着吧!
明日香的外公说过:
时间与风一样。
罗素在自传的自序中写道: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宋岳庭,一个痛苦且勇敢的人,他说:Life's A Strug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