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五)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基督教,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体社会化,为社会服务。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福禄贝尔,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除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
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各国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坚持全面发展
坚持独立个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素质
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英国),分支制(苏联),单轨制(美国)
8.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0.旧中国学制
壬寅学制——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未实行
癸卯学制——清政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的开端
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北洋政府,六三三学制,又称1922年学制
11.新中国学制,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类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12.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民主性
13.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14.终身教育提出者——保罗·朗格朗,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15.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
加强学习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