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读书笔记每天写1000字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学习笔记(1-3周)

2017-09-18  本文已影响181人  仙人掌cactus

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

经济学研究的是陌生人的互动规律,以解释和优化现代社会大规模的精妙协作。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是为了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颠覆积累的常识和定势,更准确地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重点在“理解”二字,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济学老师的QQ签名:面对生活的困惑,既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

我们应该怎么做?

分清愿望和结果并选择理性,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选择悦纳,相信这是一个非均衡的开放社会并选择进取

市场是怎么形成的?

东西不够,需求不同---产生交易---形成市场

如何理解效率决定公平?

在司法实践中,各国都有这么一条惯例,就是犯人如果配合司法部门自首认罪,那么他们的量刑就会比较轻。如果完全从公正的角度看,犯罪者应该受到相同的惩罚,为什么自首的犯人就可以得到轻判呢?因为要给一个犯人定罪,当中要消耗很多的资源,如果这个犯人主动配合的话,他浪费的资源就比较少,也就是说对他的审判更有效率。那么“效率决定公平”的另一种表达就是“公平建立在有效率的基础之上”。

经济学比较的是什么?

经济学比较的不仅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而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破窗理论是什么?

破窗理论是指因为打破窗户这一行为触发和促进了一连串的社会生产与消费,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

破窗理论为什么存在谬误?

它误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当成了因果关系,而没有考虑到如果避免了这些破坏行为,那么社会资源是否会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正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了破窗之后的事情,却看不到避免破窗发生的事情(只能靠想象),所以这个谬误很难被识别。

使用塑料袋真的弊大于利吗?

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用了多少塑料袋,还要看到如果不用塑料袋的话,你要扔掉多少食物(因为塑料袋用的越多,食物的保鲜时间就越长)。我们究竟是要多扔一点塑料袋,还是多扔一点食物?

经济学家对什么最感兴趣?

经济学家对“事与愿违”的经济现象最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人们出于良好愿望制定的,却产生了有害后果的经济政策。

为什么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每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各种各样不公正、不如意的现象,大家总会想到要让政府立法来阻止这些现象的发生。但是法律的制定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面对新制定的法律,人们总会有新的对策。最后局面、事态的走向,也许会跟立法的初衷有很大的不同。

人的本性

经济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和人是否理性、是否自私没有关系。

人不是完全理性的

如果一个人不理性所承受的代价不是那么高的话,人们就宁愿不理性;但是如果他们承担的代价足够高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比较理性。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最终,所谓的理性也有可能招致祸患,而“优胜劣汰”却亘古不变。这里的“优”并不来自理性,而是来自“不确定性”造就的比较优势。

人不是完全自私的

亚当·斯密说:“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在社会上是不受尊重的;人不仅仅是自私的,他们同时具有同情心;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帮助,依靠的显然不是同情心,而是市场。

慈善是什么?

慈善是来自陌生人的帮助。然而,“在行善这件事情上,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知道怎么行善才是有效率的。”在我看来,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不是理性、不是自私,而是效率。在效率的推动下,产生了市场,于是我们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慈善”这个词与“爱心”无关。

为什么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因为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的帮助。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饭,不是因为面包师、屠夫、酿酒商们爱我们,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他们跟我们做生意的时候,他们不说自己需要什么,而是问我们需要什么。

稀缺与选择

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

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这个前提上,但稀缺并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基本事实: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进一步地,还可以推出“稀缺是相对的”。因为在这段时间、这片空间内,人们之间的偏好是趋同的,某类商品或服务就会稀缺;而到了下一段时间、另一片空间,不变的是人们偏好的趋同性,改变的是偏好的对象,于是另一类商品或服务就会稀缺。不管怎样,稀缺总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说歧视不可避免?

因为稀缺意味着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区别对待,实际上,区别对待只是歧视的另一种表达。歧视的主体是拥有稀缺资源的人或组织,歧视的过程就是资源分配的过程。

凡歧视必有代价

比方说,马云早年到处找人投资,如果你是个投资者,不喜欢他的长相,没把钱投给他,那你现在可能后悔极了,而这,就是你当年“歧视”他的代价。歧视所付的代价越高,人们就越会努力去减少不必要的歧视。(联系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将要承担的代价越高,人们在做选择时就会越理性。”)可见,人们生来就有“歧视”和“非理性”的偏好,说白了,就是都喜欢“任性”。

为什么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

银行按照信用等级区别对待来贷款的人,就是一种合理的歧视。因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减少坏账的方法。

次贷危机是政府“反歧视”的恶果

商业银行是自私自利的,不会随便放松贷款条件,承担它不应承担的风险,当年政府的办法,是威逼加利诱,双管齐下。所谓的威逼,就是政府规定你如果歧视别人,歧视弱势群体,查出来就要兴起集体诉讼,罚你很多很多钱;所谓的利诱,就是让有政府背景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去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也就是让政府来承担所有房贷的风险。这样一来,银行已经没有风险,无论怎么放贷,最后都有政府兜着。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