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成长励志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一支笔的神奇力量——读《冬牧场》

2019-06-13  本文已影响2人  冬日暖阳1

十几年前就开始看李娟,从《九篇雪》、《我的阿勒泰》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关注了她的博客,喜欢她清新有趣的文字,真实幽默的自黑,感觉她那么的举重若轻,把阿勒泰贫乏艰苦的日子过出了万花筒般的绚烂迷人。读完《冬牧场》,更是不由惊叹,她的一支笔有着多么神奇的力量!

为参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进入阿勒泰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活了三个多月,那里是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场。长篇纪实散文《冬牧场》记录下那独特的生存景观。 

全书有四章,分别是冬窝子,介绍写本书的由头、出发去牧场的行程及到达目的地最初几天的生活。荒野主人,写共同生活的两家哈萨克牧民、动物及趣事。宁静,荒漠生活的感受。最后的事,冬牧结束前的思索与叩问。 

《冬牧场》一开头便很有李娟特色:“自从我出了两本书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极富画面感,略带戏谑的笔触,拉开了荒野放牧的序幕,也垫定了这本书的基调,细腻、感人,风趣。

一支笔的神奇力量——读《冬牧场》

一、对生活、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传神描绘

去冬牧场需要骑马在荒野上跋涉三天,路途的遥远与单调,书中这样写道:“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天地之间空无一物……,那像是世界对面的一个世界,世界尽头的幕布上的世界,无法进入的世界。我们还是沉默着慢慢进入了。”

在沙漠深处,唯一的水源来自于雪。初到之时,雪不够大,雪后又紧接着起风,要走几公里去把沙丘凹陷处及草根处薄薄的积雪装到大袋子里再背回家。关于采雪,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我用一只浅盘子把被风吹得紧致结实的积雪一小块一小块地齐根铲起倒进编织袋里。加玛用一只水勺像舀水一样舀着装。嫂子直接用扫把呼呼啦啦扫成一大堆再装……这样的雪装了三天之后,我决定这个冬天再不洗澡了!一个礼拜之后,又决定再也不换洗衣服了” 背雪的艰辛尽在其中。

牧民们的牛、马、骆驼各具习性和特点,连吃雪都不一样“牛伸出舌头转着圈地舔,马老老实实龇出牙去啃,骆驼最厉害,垂下长脖子,下巴平贴地面,像开铲车一样平铲过去,一下子就能铲满一嘴!再合上嘴唇一口吞掉。”仿佛它们就在眼前。

进入荒野的第二个月兽医受托带来了一台电视和天线锅,“唯一的电视”这一节,李娟的文字似乎粘染了笑气,读来令人忍不住捧腹。繁重枯燥的生活里,电视剧成了大家最痴迷的,然而投入且较真的观众远比电视剧精彩:“有一个情节,说主角骑的马折了腿,马和人都被困在暴风雪中。大家都很婉惜。但接下来,又有人骑马去救他。大家惊呼:‘腿又好了!’导演真是的,也不知道换匹马。”“在牧民眼里,一匹马和另一匹马的区别就跟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区别那么明显嘛。” 

二、鲜明生动的人物刻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里说“上乘的写作是无数构成的集合:动作、人物、场景、语言、洞察力、调查及叙事结构。”

李娟的笔下,将每个人物都置于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景里,他们劳动时、无聊时、娱乐时的动作、语言、语调,他们的喜怒哀乐,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令人印象深刻。

勤劳顾家爱说笑话又孩子气的居麻,隐忍能干有生活智慧的嫂子,像个影子一样干什么活儿都不上心的胡尔马西,矜持懂事却把聪明用错了地方的扎达。他们的愁苦欢笑,他们的困顿与迷茫,都那么牵动人心。 

三、情感与感受的准确表达 

写荒野独行:“一个人牵着驼队,孤独、微弱地走在沙漠中,整面大地空空荡荡,天似穹庐,唯一的云停在天空正中央。前后无人,四顾茫茫,那感觉既非凄凉也非激越,说不出的怅然,又沉静。” 

写宁静生活里的食物:“那是怎样的美味啊,每细细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体的沙滩,将沙滩上所有琐碎脚印抹得一干二净。” “麦子粥则像熨斗一样把肠胃拾掇得服服贴贴。如果是加了酸奶糊的羊肉汤麦子粥,则会令肠胃里所有的消化酶拉起横幅,列队欢呼!” 

一支笔的神奇力量——读《冬牧场》

整本书看下来,几乎让人忘记它记录的是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的茫茫大地上,最低可至零下四十度的隆冬里孤寂又繁重的生活。王安忆这样评价《冬牧场》“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这正是它神奇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