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风秦韵散文特辑芳草集

范浚与泥风炉匠老司(民间故事)

2023-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民间通常说的“开门七件事”,在宋朝,曾被吴自牧编撰成了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想必吴老先生一定出生在殷富人家,不然咱们农家哪有老酒可以天天喝到的呀。香溪范浚先生要比吴自牧出世早,应该早一百多年光景。从他撰写的有关日常生活的诗文中经常可以找到“酒”这个字。可见,吴自牧那样写并不虚,是中国纪实文学的老祖宗之一。

先贤范浚算不算是个贪杯之人,我无法去考证。可但凡会喝酒的也喜欢喝茶,这却是铁板钉钉的事。不然,老酒喝醉了,用什么东西来解脱呢?只有通过饮用大量的茶水来稀释酒中的酒精。

范浚先生不仅是一个右手拿酒杯左手持茶盅的主,而且要么不喝,想在家中喝或者人家请他喝必须喝温酒和烫茶。据说,这个吃性与赤朱色、直径一尺长一尺半高的泥风炉有关。

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提到了这种泥风炉,“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只是范浚多年侍奉的这个泥风炉,是他在福建蒲城县讲学时耳闻当地有特制暖酒烫茶的土炉,亲自到莲塘镇吕处坞村上,比选了好久买来,且一路小心带回香溪的。

那么,平日游走于官家、名士之中的他,怎么会与制作泥风炉的匠老司有密切来往呢?

一天,居住在同一市镇上的章姓土豪(应该是大户)不知为啥事,一定要请范浚到家中去喝酒喝茶。因为知道范浚有那样的癖好,而家中又没泥风炉,就不得不向他借。

通常,范浚是不肯外借的,不是说这个泥风炉有多高贵,而是它的确来之不易。想到对方也算是个人物,平时也对自己照顾有加。他挥挥手说:那就借吧。可就这一借,没半支香的功夫,泥风炉在章姓大户管家手里就掉落了,还掉在青石板路上了,摔成了七八瓣。

为了让酒茶宴正常进行,章大户请出后山龙窑最出名的匠老司来赶紧补。是用香溪本地出产的黄浆泥补的。补是补成功了,但用柴火烧干后,出自蒲城县的泥风炉又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

咱范浚先生可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他心里虽然有一百个不舒服,但酒照喝,托他的事他也马上答应照样帮。

在席间,为表示自己的歉意之心,章姓大户诚恳地表示:“明天就请石雕师来,吩咐他从上好的青石的石心中开挖,送给先生与泥风炉同样大小的石炉,如何?”范浚先生摇摇头,说:“多此一举。” “那让集镇上那个制作刀剑、大发战乱财的铁匠,亲自摔打个铁炉来?” 范浚又考虑到这有点类似寺庙中专用的铁炉子,认为在礼仪上就欠妥。章姓大户摊摊手,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妥,你叫我究竟如何办啊?”

范浚说:“不要急,不要急。你家里不就有现成的吗?”

“是谁?是哪一只?”

“龙窑匠老司啊!”

匠老司立即答应:“试试看。试试看。”

于是,三个人哈哈大笑,又喝了不少酒。

酒后,三人一边喝茶一边探讨起如何利用本地陶土开发、烧制泥风炉的事宜来。

不知是范浚出的是啥主意,在陶泥中还添加了些什么?有人猜是麦秆,有人猜是苎麻筋,更有人猜是铁条。反正龙窑烧制的泥风炉不仅质量优,还比别地产的陶土炉牢固许多。普通人家采购回后仔细用,都可用半辈子呢?

香溪市镇上售卖的泥风炉经常脱销,这不,逢年过节,冬天吃暖酒、大热天喝烫茶的习俗也在当地流传了下来。

陈水河原创于2023年8月4日下午

附文:

制作泥风炉的工具:一个模具、一个竹片、一个木锤子。

制作过程(未经专家认证):1、像揉面团一样,把黄泥(陶土)揉搓成团状;2、用木锤子压扁、压实;3、用竹片切成小块,然后一层一层贴在模具中成型;4、晒干;5、烧窑时必须讲火候,一般需烧七个小时。

附注:吴自牧,约公元127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钱塘人,曾编著过《梦梁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