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级管理故事
从教二十年来,我在班级管理上下过不少工夫,也摸索出一些适合我个性的一些方法。特别是在小学这十年中,数次荣获县“优秀班主任”。在这些荣誉背后有一个小小的功臣--学生日记。我觉得学生日记就是一扇窗,推开它不但可以看见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触摸儿童细腻温暖的情感,给阅读老师的精神带来愉悦,还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优点,从而对症下药,找到破解孩子学习落后、行为不良的密码。
十年前我教过一个叫李丹的孩子。她原来的语文成绩很差,错别字很多,考试总是三四十分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在班里就是被遗忘的角落,我从来没有想到她在学习上也有天赋。
有一天我在班上讲了一个故事,她晚上把这个故事几乎一字不差的写在了日记上。当我检查到她的日记时大吃一惊,同时也如获至宝般高兴,于是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了她。李丹从此爱上了写日记,每天坚持写。我呢?每次批改日记时给她纠两三个错别字,写一两句激励语。后来她的错别字越来越少,整个人也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成绩自然有了好转。学期末在全乡组织的质量评估中,她竟然获得了全乡级段第一名。
在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我永远忘不了王军浩等四个孩子。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他们几个经常结伴逃学去网吧,还串通一气蒙骗老师家长。他们的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我是批评也批评了,教育也教育了,可还是没有多大效果。有一次检查日记,我发现他们几个都在日记中流露了对朗读的兴趣。以后语文课上我就尽量给他们机会朗读。遇到学校、中心校有朗读比赛,我就选择适合集体诵读的篇目让他们四个参加。我不在乎他们能否得奖,能否为班级加分,只求培养他们一个健康爱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植下真善美的种子。后来他们都爱上了朗读,同时也爱上了语文,爱上了课堂,爱上了学校。
在我今年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叫李苏煜的孩子,是我这近几年遇到的最棘手的一个。刚接触他的时候,我断定他一定是跳街舞的(原谅我对跳街舞的有偏见),因为他不管干什么,都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仿佛全身都写满了“无所谓”三个字。他上课不听讲,玩小玩具,看课外书,课外作业基本不做。一检查作业他就三个字--“忘家了“;甚至课堂作业也不作,理由还是三个字--”没有本“,要么是”没有笔“。他不仅不爱学习,还到处搞破坏,用刀划桌子,用脚踢凳子,往天花板上扔口香糖,扔橡皮泥,把圆珠笔拆了拿墨水到处涂抹,甚至故意把过道的消防指示灯踢粉碎。总之是劣迹种种,每个课任老师见他都直摇头。
说实话这个孩子让我头痛了整整一个学期,我对曾经他采取过很多措施,比如批评、冷淡、讲道理、套近乎、扣积分、请家长等等,但是一样都没有发挥作用。在这个“无所谓”的孩子面前 ,我完全败下阵来,不敢再奢望改变他。
本学期开学,我要求全体学生记日记。第一次检查日记,苏煜也奇迹般地交了。我看他的日记虽然短,但文笔流畅,用词恰当,很少有错别字。于是我给他打了一个大大的一百分,他受到了鼓舞,越写越来劲。每天一到校就把日记放桌上等我批改。有一次我念了另外一个同学的日记,他听得非常认真,晚上又主动修改了自己的日记,吸取了很多他人的优点。第二天我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一百分,并且在日记后留言:“苏煜,你的文字清秀,文笔流畅。再加上你热爱阅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写作上前途不可限量!”从此以后,日记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他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上,我将他的可圈可点之处写在他的日记后。就这样,师生的情感在朴素的文字中日渐加深,彼此的距离在写作与批改中逐渐拉近,苏煜的学习热情就这样被激发,被点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想,真正让我痛苦的不是糟糕的学生,而是一颗粗糙浮躁的心。感谢那一篇篇短小幼稚的日记,它们总是在我最痛苦煎熬、迷茫徘徊之时给我送来理智,让我穿过层层迷雾看到他们真正的需求,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让我明白每一颗小小的种子里都藏着梦想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