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井冈红
4月9日,在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我随领导同事于上午八点半从镇政府出发前往井冈山接受红色洗礼。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去井冈山,但我想一定是最有意思的一次,所以我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好零食、换洗衣服等以备不时之需,早早就起床满怀期待坐上了大巴车。在前往井冈山的路上,大巴车一路驱驰,道路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伴着微风摇摆着欢迎远方的客人。
井冈山路途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在天福服务区停留的片刻,那里有一只“倒水”的壶引得众人啧啧称奇。在大巴车上,导游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井冈山的小知识,井冈山地处湘东到赣西边界,东汉年间就有人居住,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1.2%,至今仍有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存在。除此之外,井冈山被誉为“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期间,在井冈山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
在参观毛泽东故居以及王佐故居时,许多保存下来的物件印证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一间陋室、一碗红米饭、一顿南瓜餐”,这是当时的生活条件,放在现在这是不可想象的,同伴们也是感慨这盛世中华的来之不易。在重走红军路的时候,一位70多岁的大爷手拄拐杖带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步行了三四公里。这条路路面崎岖狭窄,回想起当年红军在这里埋伏,击退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就感到井冈山精神的力量。
在参观烈士陵园及革命纪念博物馆过程中,书记带领我们向烈士们敬献花篮,许多革命烈士也才20、30岁,他们用鲜血开辟出希望之路。尤其是讲解员讲到一个叫伍若兰的革命烈士,她是朱德的妻子,在1929年2月1日,因为掩护部队撤退腿部中弹被俘,敌人用各种酷刑都未能动摇她的革命信念。2月12日,年仅23岁的她被恼羞成怒的敌人惨杀于赣州,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赣州城门示众,敌人之残暴可想而知。毛主席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革命就要有牺牲”,这种牺牲精神是随时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铮铮誓言。伍若兰同志牺牲之后,朱德便酷爱兰花,不管走到哪里,总会养几株兰花。1962年,朱德重游井冈山还写了一首诗。诗曰“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想必这其中寄托的便是对伍若兰的思念之情,这年,朱德下山时,什么也没有带走,仅仅带走了一盆井冈兰,伉俪情深更彰显了革命的伟大之处。当然,除了伍若兰,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在博物馆中还陈列了“汉阳造”七五式步枪以及驳壳枪等历史文物,我也突发奇想,在附近商店花16元买了一把仿制枪,作为此次井冈山之行的纪念。
离开井冈山的那天,我突然想起了毛主席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写下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露入云端。不了黄洋界,险处不虚叹。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抓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我党、我国人民几十年英勇斗争的经验总结,指出了我们无限光明灿烂的前途和前进道路上经历的曲折斗争,这将指引我们继续在革命大道上奋勇前进。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来井冈山的话,一定是“更上一层楼”,人人欢声笑语,风光旖旎,一派祥和啊!
火炬广场 无限风光好 驳壳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