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诗歌,共享。

苗族之荡歌赶秋|乡野拾遗

2021-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寒A

苗族节令习俗。流传于湘西。

又称“秋社节”、“交秋节”。

立秋日,苗胞停止农活,穿上盛装,赶至秋场,跳舞唱歌、吹芦笙、打秋千、玩狮子、耍龙灯,尽情玩乐。

赶秋必然逢场,湘西墟场有一六、二五、三八、四九、五十等不同的场期,赶秋日期为五天,每场能逢上一天。

从立秋日起,头天为头秋,二天为二秋······头秋人数最多。

哪个墟场碰到了头秋,哪里的苗民最高兴,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征兆。

赶秋时,秋场上搭一高台,台上放一只倒在地上的纸老虎,旁边站一些手拿长矛和弓箭的猎人。东道主方面选出两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扮秋公秋婆。

上午十点左右,秋公秋婆上台,他们胸前抱一捆连枝带果实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以象征丰收,向大家跳跃鞠躬,然后庄重宣布赶秋活动开始。

此时,鞭炮齐鸣,铳炮连天,龙灯队、狮子队拨开人群向秋场四方舞去,首先是礼节性的表演,而后是各显神通。

赶秋中最主要的活动是荡秋千,有四人秋、八人秋、十二人秋。谁要想上秋千,首先要唱歌。歌声最响亮,表现最大方的就先上秋千。这样一轮又一轮,至夜方散。

此俗今仍盛行。


赶秋的来源: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聪明的苗家小伙,为了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慧眼如炬”,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赶秋节。

PS:本文有所借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