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读懂《家庭断舍离》第二期
《家庭断舍离》悦读二期
完成亲离,放下期待
学会放手
我们为什么如此在意父母
断舍离掉对他人的期待,从自己身上寻找希望
学会放手
人生一般会经历三次“亲离”。
毕业独立后,
结婚成家后,
再有就是家庭的断舍离。
做到与父母的“亲离”,
第一步就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你的眼中,
满是父母房间的杂乱,
首先需要重启的,
是你自己。
做好自己的断舍离,
学会关注自己,
接纳他人,
才具备了开始家庭断舍离的前提。
即使和父母住在一起,
也可以从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开始,
彻底践行自身的断舍离,
直到让自己找到惬意舒服的感受。
这个过程中,
你要摸索与父母的最佳距离,
打破以往你们的相聚模式。
如果长时间和父母在一起感到不适,
不如减少相聚,
或者缩短回父母家的时长,
首先从时间空间上拉开一个舒服的距离。
在开始阶段,
你也许会认为“距离产生美”是骗人的,
只有痛苦、不开心和各种烦躁。
这是完成亲离的一个必经过程,
接受自己内心“不孝顺”的负罪感。
人是无法仅从孝道中收获幸福的。
拉开与父母的距离,
不等于抛弃父母。
必须留出时间,
先来好好守护自己的人生。
在亲子关系中,
首先由我们来关注当下的自己,
找到自己的位置,
调整好自身的幸福感。
面对父母时才能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同时也让父母减少被过度关注和干涉的压力,
彼此给予更多的尊重。
这个过程一定需要适当的距离感配合完成。
当亲子关系得到最大改善的时候,
你的负罪感一定会减少,
父母的幸福感也会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我们为什么如此在意父母
很显然,
因为我们还没有完成“亲离”。
适度的关心会让彼此舒适幸福。
因在意对方而引发了冲突,
一定是彼此的边际感不够清晰。
其实,
我们和父母很像,
而且,
越来越像。
这是原生家庭作用在我们身上的巨大影响。
那么,
你需要思考,
【父母是如何对我们提出要求的,
我们是如何应对的,
现在的自己,
又是如何对待父母和子女的。】
你会发现,
哪怕是你非常不满的,
父母的一些行为方式,
都一模一样的发生在了我们自己身上。
一旦你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明无意识的行为已经被你注意到,
才有可能把不好的作用力降到最小。
发现自身的问题,
才能摆脱父母禁锢在我们身上的束缚,
用全新的视角对待自己和他人。
加速自己的“亲离”,
促进父母的“子离”。
亲子关系当然不会立刻发生变化,
毕竟是长期以来的祸根,
双方都有于心不忍的时刻,
需要反复长期督促自己才能成功。
临床心理学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亲离”和“子离”的过程,
就像细胞分裂。
子女开始圈定自己的领域时,
就像有了自己的细胞膜,
在自己的细胞中自给自足。
此时父母除了赶紧建造自己的细胞膜之外,
别无他法。
子女的长成,
无法脱离两代人都必须“重建自我”的过程。
很多因素是无法改变的,
发生问题并无需与父母起冲突,
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好了。
那么相像的母子和父子,
应该更容易理解和尊重彼此不是么!
断舍离掉对他人的期待
大部分想要为父母或孩子整理房间的人,
有一个共同点:
只要面对他们,
就忍不住发火。
不如就以“生气的自己”为契机,
深入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真的是对方不好,
还是自己的问题,
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特别是有没有隐藏的情感问题。】
多半的思考结果,
会发现外在愤怒的情感表现,
只是因为我们的希望落空了。
【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总希望对方能多理解自己一些。
当期待没有实现的时候,
就会认为都是对方不好。】
将“期待”断舍离,
意味着不再对自己之外的人抱有期待,
转而在自己身上寻找希望。
这正是“亲离”和“子离”的关键。
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
都不能容忍被否定、被看低。
希望他们的房间整洁,
总会包含嫌弃的意味,
他们就一定会有反驳和抵触的心理。
本期结语
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想做什么,
想变成什么样,
我有什么样的感受…】
不妨都用文字表达出来,
不只有对彼此的不满,
还要有相互的肯定和赞扬。
之后再传递给父母或孩子,
给彼此一个思考和接纳的时间。
相信无论是谁,
都会放下敌意,
敞开心扉,
认真思考,
“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改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