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传播学

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 | 被低估的中国制造

2020-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三只考拉

本书解析构建全球制造业经济新生态的演化逻辑着眼现实,展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秩序的未来可能性。

作者在半年里,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展开了实地调研。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其实它更像一篇内容详实的报告。作者得出的结论让我对全球制造业生态的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给了全球视角去理解世界经济秩序一些启示。因为不够专业,我的理解非常的粗浅。

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得出了一下四条结论:

第一,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

“从中国向越南转移的,并不是某些行业中的整个产业,而是该产业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主要是对供应链需求较低、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通常是最终的组装环节。其他环节很难转移出去,仍然留在中国的供应链网络中。结果就是,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往越南转移的越多,对中国这边供应链的需求越大,以中国和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深度的嵌合关系......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对越南出口的大幅增长。”

之前学习中涉及到产业转移还是在高中的地理课上,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理解上不够准确,就导致我有没办法理解整篇报告想要解释的中心概念:溢出。

产业链: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供应链:供应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

(一个国家经济完整的供应链:消费需求是由下游向上游传递,产品供给从上游向下游传递。)

供应链主要是产业链中每一个具体环节的链接的总和,而产业链比供应链的维度更多,需要考虑的层次也更多。好像很多人都会默认供应链等于产业链。

这里想说的“溢出”,就我的理解来说是越南的人工成本相对国内较低,通过将组装环节往外转移的方式来降低在市场上的价格从儿获得更多利润,但这种向外转移也有利于国内上游供货商提高对海外的供应量,从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二,能够转移的环节,和通常所说的高技术产业还是低技术产业没有关系,而是和不同梯次工业革命所出现的产业有关。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高技术产业链中会包含技术要求不高的工序,如医药制造需要原料采集,因此单凭高低技术无法判断一个产业是否转移。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分工越来越明确,不同梯次工业革命的产生都有着复杂的因素,有些产业是很难发生转移的,如文中提到的重化工产业会在中国终结,这个产业需要非常完整的基建体系。

第三,推动中国供应链网络向东南亚溢出的真正力量,是中国民间的力量。

对于这一点文中提到了一个名称:“中国干部”,在“溢出”工程中不仅仅靠资本的力量,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长年累月工作中积攒了跨文化交流和管理能力,让中国在海外的拓展得以顺利开展。很多时候个人的力量容易被忽视,在外界报道中也没有怎么提到过这个有着几十万数量的庞大群体。

第四,是“溢出”而非“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技术、公司组织形式以及生产逻辑的演化,经济空间和政治空间越发分离。

文中说在信息技术穿透国界的现在,以国家为单位来思考经济问题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民间经济运行逻辑和政府政策的逻辑渐行渐远。文中也提出传统的WTO、IMF、世界银行等以国家为单位组织起来的组织让国际经济治理秩序在运转上面临着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曾经由商人主导的商人秩序——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是神圣罗马帝国君权不彰,内部高度自治,而有财力的城市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剥削和掠夺逐渐独立,为了自保加上增强自身贸易竞争力和效率,组建的一个有共同利益的同盟。总的来说这个同盟对于波罗的海和整个西欧的商业发展是很有促进作用的,因为其本身有自己的舰队和军队,这对于行会的贸易路线来说都是有极大的保护作用。”

“这是一个只重视商业贸易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导致消亡的例子。”

(摘自知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