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红楼—080116110 韩岑
落笔的时候,愣了一下,想去回忆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红楼梦》的,好像依稀记得是那么一句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时看到的时候,正是自己情绪颇为低落的那一阵子,看到这悲情无望的句子,便像是漂泊的心灵找到了落处,恍然的翻完了整本书,那便是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也是那时开始,万般的疼惜起了那个“颦儿才貌世应稀”的黛玉。
世人说红楼,自是有情有爱,有酒有诗,有浮华有衰败,有欣喜有悲悯……每个看过《红楼梦》的人,都曾迷恋于其中的莺莺燕燕,却也不乏有看客唯愿“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书中以贾府为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被缩小的封建社会。世事难料,看似风光的背后却也暗藏着的没落之意,只觉得此书读着读着便会笑出了声,读着读着却又莹泪满眶。
《红楼梦》中佳人如云,自生百媚,有多愁善感、聪明细心的黛玉,世故圆滑、温柔博学的宝钗;有精明能干、八面玲珑的王熙凤,聪明果敢、心思缜密的探春,即使是身份低微的丫鬟,也是各有千秋,姿色百态的,如晴雯的爽直,袭人的温和,平儿的善良,无一不让各位看客钟情、沉迷于此。有美人作陪,每每读起《红楼梦》,倒不乏一种畅快的情绪,风花雪夜,披着褥袄,裹着裘衣,好一副热闹的景致。
于我而言,是个十足的黛玉迷,在我印象里,入目印象最深的便是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只因传说中是三生石畔绛珠线槽的化身,才整日涕泪双行,郁郁寡欢。于黛玉而言,这一生虽华贵却体弱多病,常年卧于帷帐之中;虽清高孤傲,却因一个宝玉而安然失魂,神行憔悴;虽博才多学、满腹诗书,却因敏感、多疑的个性而活不痛快。而我的一位好友则曾告诉于我,最喜书中的妙玉,虽是佛家的弟子,却尘缘未了,不洁不空,尤是她在请黛玉、宝钗一席人吃雪茶那一幕,对茶具的精通不由得让人喜欢这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只是有万般的好,如此美眷,却最终也落得一个被贼人掳走的下场。
关于《红楼梦》,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密事。胡适说,《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品读《红楼梦》,有人看到了在盛世繁华背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看到了情深爱浓背后的谎言与背叛。《红楼梦》是一个窗口,让我们从中窥见到人性的善恶,世事的无奈;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既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批判,也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可以说是现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
书中写历史,突显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写情爱,无论是黛玉对宝玉充满占有欲的爱,还是宝玉对众多姐妹迷离、清淡的爱,作者都赋予了大篇幅的描述,也正是如此,才让书中充满了血肉,读起来声色具备。书中涉猎广泛:讲美学、说文化、道医理、评人生,一本书中囊括了人生百态,贯穿了世事伦常,让读者获益良多。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确确实实给了我们一种力量,去透过其中阅人世的起起落落。“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经陷泥淖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看魂返故乡。”虽有美人作陪,临了临了却终究还是一副家门落魄,亲人离散的局面。生活中看似美好的背后,却往往充满苦涩,甚者暗涛汹涌。《红楼梦》实则是一个浮华梦,梦醒来,没了繁盛喧闹,只剩下满目疮痍。
人生如红楼一梦,有人说,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城市中,走过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看尽了繁华,也看尽了落寞,昨日的懵懂,今日俨然已不复存在,我们渐渐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也许你想要逃避,逃避这般的喧嚣,开始厌倦,厌倦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可世事却总与预期大相径庭。也许,谁说过可以为了爱而放弃所有,最后披头散发,似入了魔,不愿见到阳光,不愿出门迎人,原本以为是对事情的执着却已变成了一种固执,心有门,却把锁赠与了别人,最后却伤了自己,你以为这就是爱,可到后来,才明白,逝去的如花凋谢,再也找不回心中的那一朵。
如今,再回头来看,告别了的无需祭奠,该珍藏的,已放置于内心深处。很多人,随风而逝,很多事,无关紧要。不要执着于那些苦厄的人事,让自己回归真我,如我们出生时,一身赤裸,洁净如纸。
喜欢《红楼梦》,的的确确是喜欢此书中在悲剧的结尾中看到了一种希望,绝望中的盼头,我们的生活便是如此,生活不论走到何种尽头,都应怀抱希望,
开心门,回归最初的那个自己,茫茫人海,我们会遇到很多人,碰到很多事,愿自己柔弱却不失坚强,勇敢却绝不冒进,短暂的一生,懂爱,执着,直到阅尽世事沧桑,剩一个最真的自己,如此而已。梦想的路上勇敢前行。这一路,要记得自己开始的目的,出行的时候只身一人,只有背囊里的简单行李,却也是心里的全世界,就那么一个人,穿越孤独,跨过悲伤,寻找心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