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语言正在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
上周回老家,发生的一幕让我颇为感慨。
邻居家的小女孩儿,比我女儿小四岁,经常来我家玩儿。
每次见到我女儿,她俩还没开始玩儿,邻居奶奶就会说:
“我家宝宝特别胆小,到哪儿都认生,不太爱跟人玩儿!”
结果孩子就是见到谁就躲在奶奶后面,不敢看。奶奶越说,孩子越往后躲。
跟我女儿玩的时候,想玩什么玩具不敢说,你主动给了也不敢拿。
久而久之,孩子的眼神就总是怯怯,身体习惯往后缩。
我们太多时候,连个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孩子。
父母或者长辈强制性地充当了孩子的发言人,还带着主观评价。
对孩子说话不断地进行提醒和唠叨,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会成年累月地背负一种自卑感,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认知。
一、孩子如何形成自我认知
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试图帮忙清理餐桌,妈妈立刻从他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
三岁的保罗正在自己穿棉衣,准备和妈妈一起出门。妈妈说:“保罗,过来,我给你穿,你穿的太慢了!
八岁的珍妮正在努力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拖地,但还是有些地方没有拖到,妈妈看着又急又气:“你怎么这么笨,没看妈妈平时怎么拖的吗?”
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对孩子说的话。
盘子打碎可以再买,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打碎了,却是很难挽回的。
阿德勒说:“如果我不断地告诉一个孩子,说他是一个坏孩子,一个愚蠢的孩子,那么很快他就会相信我们所说的话,就不会有足够的用暖气去解决面临的一切任务。接下来发生的是,无论做什么,他都会失败。认为自己愚蠢的想法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我们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态度,正在塑造着孩子的自我认知。
二、你在给孩子贴什么标签
既然父母的说话方式这么重要,那是不是只说积极的话,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了呢?
比如:
当孩子主动去帮助了别人,我们说: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当孩子作业写的很好,我们说:你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当孩子主动和别的孩子分享玩具,我们说,你真是一个爱分享的人!
这些语言其实是给孩子贴上了各种标签。
有一个实验:
研究者将孩子分为两组,当有人需要把东西捡起来时。
老师对第一组的孩子说:“你要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
对第二组的孩子说:“你可以去帮他一下。”
第一组的孩子被称为“认同组”,被贴上了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的标签,他们关注如何持续成为这样的人。
第二组的孩子被称为“行动组”,他们更关注于自己如何做好这件事儿。
这个研究的关键点是,如果遭遇过一次失败,结果就不一样了。
研究者让两组孩子把桌上的一个盒子收起来。
那个盒子里装了很多乒乓球,但是盒底是坏的,一拿起盒子,乒乓球就撒了一地。
面对这个挫折,认同组的孩子为了持续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会去帮忙。
但当他们发现,这个困难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自我攻击,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
而行动组的孩子,更关注如何把乒乓球收好,把盒子粘好。
当认同组的孩子在自责和愧疚时,行动组的孩子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给孩子贴标签,就是在告诉孩子,你就是这样的人,就要做该做的事。
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取决于孩子最尊敬的、最信任的、最亲密的人对他的看法。
所以,孩子就会努力朝着父母定义的方向发展。
而这个过程一定会潜移默化形成孩子的自我认知。
“我是一个爱分享的人,我每次都要分享给别人。如果我不分享,就是我错了。”
这无疑是成长的一种限制。
父母都希望有一个好孩子,积极、乐观、向上、友善等等,却疏忽了这些品质只有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
而不是你告诉他“你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孩子就能做一个乐观的人。
所以,积极的表扬,和严厉的批评是一样的,都无益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
三、牛X的父母都是如何说话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有一个“思维模式”理论:
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个叫“成长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一个叫“固定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成长思维模式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成长;固定思维模式则认为,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教育大咖,有一次去她家里,刚好两个孩子期末考试结束。
姐姐考试成绩很好,就拿着试卷让妈妈看,妈妈对女儿说:
“真好,你一直在为自己的学习努力,妈妈为你感到高兴!”
弟弟呢,成绩一般,不好意思让妈妈看。
妈妈就走到弟弟跟前,说:“宝贝,妈妈知道你也一直在努力,可能是学习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妈妈帮忙吗?”
弟弟这才拿出试卷,妈妈看后说:“我看到你对数学很感兴趣,它很有趣,是吗?”
弟弟笑着点了点头。
整个对话过程中,妈妈没有评价孩子和成绩,而是只评价了学习这件事情。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说,
和孩子沟通时,要把“人”和“事”分开,事情做砸了不要紧,仍然要肯定孩子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比如,两岁的小女孩儿正在努力尝试自己扣扣子,在她没有求助之前,请允许她自己尝试,她会感觉到被信任,想办法把扣子扣好。
七岁的小学生上学总是迟到,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大呼小叫“你怎么这么慢”!
行为都可以引导与纠正,但这背后最大的力量是父母给予的信任和鼓励,由此孩子才会发展出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
父母的“对事不对人”,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努力做得更好,从而形成成长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