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呼上解读文本——《出师表》群文阅读
上周花了四节课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在初中课文里确实属于宏篇巨作了,以往都是翻译完,再分析人物性格,最后 探求一下主旨就结束了。
这次讲解受王君老师群文阅读的启发,便想围绕十三次先帝和七次陛下展开分析。从次数上看,诸葛亮的亲疏便已经一目了然了。于是让孩子们找出先帝每一次出场的句子,一起细细品读。最好归纳总结发现,诸葛亮对于先帝的感情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赞扬先帝遗德,表达对先帝的追念之情。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当年刘备“桃园结义”,兄弟三人开创建国大业,三顾茅庐,邀诸葛亮出山相助,更是一路横扫障碍,事业不断壮大。可惜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下人暗杀,刘备被火烧连营800里,病死白帝城,核心领导团瞬间分崩离析,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苦苦相撑。“创业未半”含有多少心酸和无奈,又有多少遗憾和追念啊。“中道崩殂”,肯定有对先帝去世的痛苦之情,也有悔不当初的后悔以及事业未竟的遗憾在内。
“盖追先帝之殊遇”,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感念之情,更是众多将士们当年被赏识重用的感激之情。“以光先帝遗德”更是直接赞美先帝的美德,臣对君的仰慕之情跃然纸上。“先帝简拔”、“先帝称之曰能”都体现了先帝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并鼓励人才的才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曾说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刘备在这方面就传承的很好,虽然自身才华并不斐然,但对于人才的赏识并重用就是最好的领导才能。
二、怀念先帝在世时与自己的情分。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君臣多次相谈,都是讨论建国安邦之计,并且政见相通,可见两人是真正的志同道合之人。可惜这样的讨论与刘禅是绝对不可能的,更是知音难遇的伤感,所以更觉刘备的难能可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当年先帝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对于诸葛亮来说是莫大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就是为了报答这份恩情。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寄托的大事实际上已经是整个江山了。刘禅不肖,为父自然深知,但把整个江山托付给一个外姓人确实绝无仅有的。在整个封建王朝,为了争夺皇位,父子相争、兄弟残杀的悲剧数不胜数,更何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呢。所以这份超越了血脉的信任便是无数人所渴求的君臣之情。后来的“读《出师表》而涕下者”更是为了感动于这份恩情了吧。这是多少有志之士所渴求的知遇,也是多少帝王想追求的信任啊!诸葛亮的忠诚与先帝的明德就都融在字里行间了!
三、先帝去世后的誓死报答。
“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以告先帝之灵”,都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信任之托。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又北上讨伐,殚精竭虑,不是因为自己的野心,仅仅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份忠诚感天动地,历来为人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赞美的是诸葛亮这份忠心耿耿,更是先帝对臣子的信任。这在那么多不得志之士的封建时期,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啊!
“深追先帝遗诏”是为了提醒刘禅,也是为了整个蜀汉的基业,希望刘禅不要破坏它就足够了。
诸葛亮的拳拳之心不仅表现在对先帝的感恩上,还表现在对陛下的忠诚上。对于刘禅,诸葛亮亦父亦臣,他们没有志同道合,有的更是一种监督与责备。所以这份表感天动地,引无数忠贞之士涕下不已却独独感动不了受表者——刘禅。
陛下在文中出现了七次,每次其实都是一种变相的批评和指责。“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从刘禅的角度看这句话,无论是不懈于内的侍卫之臣还是忘身于外者的忠志之士都是为了追念先帝,那置自己于何地呢?
紧接着就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仔细想想,应该做的说明刘禅没有做到,不应该做的坏事恰恰是因为做到了,所以在刘禅看来字里行间都是指责和警醒。就夸了一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过也是带了个高帽,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以遗陛下”的是先帝简拔的优良人才,诸葛亮一再嘱咐,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宫中之事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监管,营中之事有向宠,“愿陛下亲之信之”的都是先帝和丞相安排的人,政事没有处理的权利,军事上也没有权利,在刘禅看来,不论他有没有志气,都是一个被架空的皇帝,一个赤裸裸的傀儡。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陛下亦宜自谋”,说到底,没有人关心刘禅的想法,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意愿,这个国家冠着他的名,却没有他可做的事,还被各种大帽子打压着,失去了做人的价值与尊严,这份表其实就是一个镣铐,一个紧箍咒,所以刘禅自然不会感动。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篇文章,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回归到文本,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