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金楼(2)| 生活中,究竟是缺“故事”,还是缺讲“故事”的人

近来公事繁忙,读读书,写写字,乃算是生活中的奢侈之事。虽说是奢侈,但也不是无法满足。关键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懒惰成性,有的时候,真的需要强逼一下自己。继续说说“碧江金楼”的故事吧。
在前往碧江金楼的前一日,我专门上网搜寻了有关“碧江金楼”的故事。坦白地说,“碧江金楼”古建筑群,就是清朝时期官宦之家。碧江则是碧江村,金楼原名赋鹤楼,因贴了金所以别名为“金楼”。其实,我对这些建筑并无任何的新奇感。一来,从外相上看,这里明显有后天加工的成分。二来,在岭南的农村,只要还有保留祖屋,大部分的在建筑与这里大同小异。虽说无这里豪华,但是从文化底蕴来讲,无任何的分别。每次回去德庆,我穿梭在不同的乡镇里,走在田埂边,望着远处的这些老屋。它们就像被历史和时间遗忘了的老人一样。对于当地人来说,并无任何的新奇感,那就是一座普通的老屋罢。
所以,在碧江金楼的古建筑群中。除了主楼的那座金楼之外,我对其他的建筑并无任何的兴趣。但是,当我一个人独处在那一间间的老屋里时,当我一个人穿梭在厅堂相接处时,我的内心总会漫延出浓厚的“乡愁”。我亦想起了在返程的途中,明子姐问了我一个问题。明子姐问我:“凡凡,你的家族意识感强不强?”我笑着用几个事例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我是一个思想很传统的中国人。我深圳可以用“根深蒂固”这四个字来形容我的家族意识。在我很传统的思想认知中,我一直都认为,一个人的根源首先就是从家,家庭,家族开始的。能否光宗耀祖,是我根源于传统思想的一个标志。当然,我相信有很多人不认可我的想法。不认可也是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从想法先开始的。
我曾经也问过自己,如果我回到外婆的故乡恩施州生活的话,我的人生是怎么样的。我也问过自己,如果我回到肇庆生活的话,我的人生又是怎样的?我发现,我无法回答自己的这个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无解题,同样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个答案的题目。但是,事实的理性告诉我。我回不去。小的时候,那是地理位置的距离。大了以后,那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借用下野夫先生的话,管什么故乡他乡,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只不过我的思想传统,我依旧愿意把“根”留住。思前想后,我觉得最好的把“根”留住的方式,就是完成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向世界展示最好的自己。
在这大同小异的古建筑群中,我总有一种回到德庆的错觉。只不过,德庆的那些老屋比这里要质朴和原始。也有一些村落的老屋,修建的要比碧江村更漂亮。只是它们虽漂亮,但是却没有名气。于是,便一直这样的低调沉沦下去。上周六,我去了趟深圳文博会。在文博会的现场,我看到了许多文创产品。“文创”似乎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潮流。在文博会的现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创产品?当然,我知道网上定然有“文创产品”的概念。但是,我不想用这种概念性的词汇来阻挡自己的思考。文创顾名思义,便是文化创意。文化这个词太抽象,想来想去,用“生活”二字代替更为惬意。“创意”这个词,如果用“故事”代替,或许更新奇有趣。文创,用生活故事代替,不知意下如何?所以,生活是需要故事的,生命是需要故事的。历史是需要故事的,世界也是需要故事的。那些比碧江金楼要漂亮的老屋有,但是有故事的老屋,不一定有。即便是有,那么,讲故事的人又是谁呢?
我们每个人终将成为一本书,终将走向历史,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只不过,谁会为我们的一生写一本书,讲一个故事,记录一段丰碑旅程呢?即便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你写书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我随便写写,你们随便看看。夜深了,我也写到这里了。你们也完了吧。看完了就散场吧。我有我今夜的故事,你有你明日的旅程。
写于2019年5月20日夜广州帽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