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4武汉有书一起读

该选择怎样的公司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29人  张凯峰

《浪潮之巅》连续几章看下来,会觉得看多了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多少有点审美疲劳,区区几页纸,已是企业面面俱到的履历。虽然不都是百年老店,但它们境遇雷同:画风独特的创始人,鲜明特立的文化,恰到好处的市场机遇,纵横捭阖的竞争局面,虎视眈眈的反垄断审查,还有并不明朗的未来发展。

它们有激动人心的成就,也有唏嘘蹉跎的过往,可惜人的一生有限,职业生涯更短,多数人无法领略这些企业动辄多年发展的跌宕起伏所透露出的历史之美。

看完七八两章,我问自己,这本书于我最有兴趣的部分是哪些?也许其中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若时光倒流,什么样的公司我会去选择呢?每个人的选择会不一样,待遇,福利,职位晋迁的机会。

而恐怕很容易被一般人忽视的因素是,这家企业因谁创建,基因是什么。毕竟开创和缔造者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终将是追随者,那作为追随者的我们,会选择怎样的人和企业来追随呢?这关系到每个人身处其中的体验。

吴军写到,埃里森生生熬到了郭士纳和比尔盖茨的退休,而继任者彭明盛和鲍尔默只能仰视埃里森的境界,公司的业绩和竞争力自然也就势走低,甲骨文得以继续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终于让同行业竞争者难忘其项背。毕竟,创始人的影响力终究不是继任者所能媲美的。

吊诡的是,甲骨文作为企业的风格跟创始人埃里森风格大相径庭,埃里森张扬,霸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的企业则相当务实,不做无谓的投入,处处显着商人的精明,既不是IBM那样因循保守,也不似苹果的锋芒毕露,这样的企业氛围对我而言会不会有点乏味?

创始人的烙印,在企业的初发展阶段尤其重要,也可以说野蛮生长的阶段塑造了接踵而至的种种:文化,早期员工特质,开拓的市场。是创始人的风格,在引领众人披荆斩棘,所有人可以真切感受到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动力十足,精力也无限,这恐怕是最甜蜜的时期,而随着发展,人员变动,会被稀释的东西会很多。

这的确会让追随感的乐趣冲淡了很多,守成的平淡也自然容易被消融在看似重复而又单调的日常中。

很高兴看到思科的钱伯斯具有了不一样的企业文化思维,竟然不是创始人,看来是不是创始人又不是必需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忽视思科的基因,一家来自学校的企业。

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企业文化是善待员工,我很难相信这出自是一位领导着技术巨头公司却没有技术背景的CEO的大脑,这也让我想起来在《刷新》中纳德拉的坦诚,这位微软的第三任CEO对微软的积重难返没有闪烁其词,他决定引领微软文化重生,他的锦囊是人文关怀和使命感,这让人们有看到一个崭新的微软的可能。

所以,是企业的什么部分,会让你去选择留在,或者离开这家企业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