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离大师有多远——读《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理论认为,从一名非专业人士进阶到专业人士,需要进行一万小时的相关学习。比如,想成为钢琴家,弹奏应不少于一万小时;想成为小说家,也要进行一万小时的写作。这个理论只对了一半,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确实需要长时间的相关练习,但只有时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正确的练习。如果练习不得法,时间再长,也无法进阶到专家层级。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核心思想——“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练习,可以实现改进。”
刻意练习强调的是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长时间习练,这弥补了一万小时理论的粗放,一万小时理论只单纯强调练习的时长,没有强调练习的方法。在《刻意练习》里着重地讲到了练习的方法,这无疑令人振奋。因为许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在练习中精进,是不得法,所以才一直昏沉的习练。
书中强调,刻意练习包括创造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指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如果一时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用一句简单直白的话表达,我以为心理表征就是通过大量正确的练习建立起某种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刚好可促进练习,达成目标。比如一些小说家写小说,写出的小说都有一种特珠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无法模仿,也无法言说,是在练习里找到的一种独有的感受。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呢?作者给出了四个特点,这也为刻意练习提供了方法: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通过练习想达成什么效果,如仅泛泛而练的话,可能五年、十年都不会有太大进步,目标相当于让练习有了方向;第二个特点是专注,这当然无可厚非,朝三暮四,不可能看到练习的效果;第三个特点是反馈,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练习之后要知道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怎样改进,需要不断地修正与检讨,许多人怕麻烦,往往把这步省略到了,我之前也做得不好,最近才渐渐领悟了这个步骤的重要性;第四个特点是要走出舒适区,舒适区很舒服,人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舒适区,这需要自我警醒和自我挑战,走出舒适区才能换来进步与成长。
书中提到一个经典案例,富兰克林如何自我提升写作水平,对一位写文章的人来说,这一段尤为有借鉴意义。富兰克林首先找到了行业领先的一本杂志——《观察家》,他看到上面的文章用词准确优美,首先他模写上面的文章,写完后与原稿作对比,这样差距在哪里一目了然;他为了积累词汇,他还把上面的文章改成诗句,再把诗句改成散文,这个过程里,他积累了丰富的词汇量;为了完善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他又把《观察家》的文章每个句子写下提示线索,打乱后,再重新模写,与原文比较。 在这个练习过程里,他提升了写作水平。他写出了代表作《穷理查德年鉴》和《富兰克林自传》。
可看出,富兰克林有步骤有计划地训练自己的写作水平,每次都有针对性、有目标地提升自己的短板。他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并能找到方法提升,这尤为可贵。许多时候,我们只是埋头练习,却不能做到在练习中思考与改进。不思考,其实是偷懒,停留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从富兰克林提升写作水平的例子可看出,要么找一位导师,要么模仿行业或领域内的先进人物的作品,进行对标练习,才能让练习更有效。
作者在整本书中不断强调正确练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强调练习时间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达到更佳的效果。
任何练习都是枯燥的,但也趣味横生——许多人并没有体会到,只看到了练习的艰难和坚持的折磨。作者说,刻意练习的核心是一种孤独的追求。任何练习都逃脱不了孤独的宿命,不经历孤独,何以谈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