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利玛窦是十六世纪欧洲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意大利人。1582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
利玛窦到中国后,先后在澳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认为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
为了减少传教阻力,利玛窦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童贞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利玛窦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把基督教演绎成一种类似于并能兼容儒教的伦理体系,使教义更加易于为中国人特别是上层人士接受,其宗教著作、译著主要有《天主实义》、《天主教要》、《二十五言》、《主的祈祷》、《圣母赞歌》、《教理问答书》等。
在利玛窦的影响下,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公卿大臣数名,最著名的是“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
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开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
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前六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
利玛窦所写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收入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关于友谊的格言上百则。
利玛窦还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首次将《四书》译为拉丁文;与郭居静神父一同编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利玛窦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利玛窦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位“大汉学家”,美国《生活》杂志将利玛窦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