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命运 | 《德米安》
*预警:本文有小说部分情节透露。
《德米安》是一个关于找寻真正的自我的故事。这本书豆瓣评分9.0分,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我慕名而读,然而这本书对我来说宗教的意味太浓,太唯心,有一些意象的东西我无法深刻理解,特别是后面关于梦境和第六感的一些描述,似懂非懂。
大概是因为我不信教,又差不多是个科学唯物论者,所以对书里的一些体验无法产生代入感吧。但是作者想要讲的主要内容,还是很显而易见的。
1. 世界的黑与白
前几天刚好在知乎上看了一个问题:“既然历史和现实是那么冷酷理性,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都是正面美好的价值观?”
这个问题其实跟本书中一开始谈到的“两个世界”有点联系。
主人公辛克莱小时候认为现实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光明温暖的,以自己的家庭为代表;一个是黑暗险恶的,以街道上那些坏小子为代表。这两个世界都深深吸引着他。
在一次偶然的玩耍中,辛克莱向小伙伴编造了一个自己偷东西的故事,之后,他因此被坏小子克罗默威胁,开始了被欺凌的日子。
辛克莱认为自己即将被那个黑暗的世界所吞噬,他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因此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健康。一直到德米安的出现,才将他从这种惶恐中解救出来。
我们人类,大多数小时候会被灌以一些真善美的理念,父母亲人也极力为我们的童年营造一个安全、美好的环境,庇佑我们健康成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就永远是这样美好,总有一天,你要走出父母的庇佑,直面这世界的残酷真相。
这可真是不小的冲击啊。至少对少年时期的我来说,就曾经历过一段三观被冲击重塑的日子。当然,这与辛克莱所受的冲击又不同。
我是一直忽视黑暗世界的存在,蓦然发现的时候被惊到了。辛克莱则是知道黑暗世界的存在,但认为自己在安全的一方。(我们俩对“黑暗”的定义可能不同)
克罗默的威胁带给他的顶多是恐惧,真正带给他冲击的是德米安关于该隐的那一番离经叛道的论述——人们对光明与黑暗的评价可能是不真实、不正确的。世界上存在一个亦正亦邪的神——这些观点对于一直信奉上帝是唯一正能量的神的辛克莱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这种想法是大逆不道的吗?这种念头是属于黑暗世界那一面的吗?童年辛克莱迷惑了。
2. 关于找寻真正的自我
辛克莱开启找寻自我之路的契机与那段童年阴影有关。
那天,他受到克罗默的威胁,整个人都吓坏了。回到家里,满心担忧不知该如何向父母交代。而此时,他的父亲,却什么也没看出来。只是责怪他怎么弄脏了鞋子。
——我的整个世界都要坍塌了,你却毫无知觉!
“这是父亲的神圣光辉第一次显得暗淡,也是我童年体验之树的第一道刻痕,要成为自我,每个人最终都得毁去这棵树。”
之后,辛克莱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自我之旅。这一主题下有很多的金句:
“如果灵光闪现,内心的声音开始说话,就安心投身于其中吧,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这是否迎合了老师、父亲或某位亲爱的神灵的想法!这样一来,人就毁了,只能固步自封,心如死水。”
“即便是最老实的人,一生也至少有一次违逆虔诚和感恩美德的经历。每个人都会迈出这一步,和父亲、老师分道扬镳,每个人都应该尝一尝孤独的滋味,虽然大多数人承受不住,很快又找到了栖身地。”
“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最烦——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人们彼此投奔,是因为他们彼此害怕。……他们为什么害怕?人只有在背离自己的内心时才会害怕。他们害怕,因为他们无法坦然面对自己。”
3. 关于战争、理想
"该隐"的寓意是什么,“额头有印记的人”又是指什么,我不是特别明白。大概是那些真正能独立思考、遵从自我内心的人的指称吧。但是这样的话我又有点疑惑:一个人会天生就是那种遵从自我的人吗?10岁的辛克莱头上就有这样“遵从自我”的标记?难道这不是他在日后漫长的人生里慢慢通过痛苦的煎熬和修行最后才体悟到的东西吗?
总而言之,“额头有印记的人”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不是那些盲从的人,不是那些信仰大众的信仰,把大众的理想当自己的理想的人。
在战争中,辛克莱发现了,普通人也有理想,但这种理想却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理想:“以前我常疑惑,为什么很少有人会为一个理想而活着。现在我却发现,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能为一个理想而赴死。然而这种理想却不是个人的、自由的、选择的理想,而是集体性的、被承认的理想。”
“这个世界越是固执地追求战争、英雄、荣誉和陈旧思想,虚伪人性的声音就越显得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然而这一切只停留在表面,就像对战争的直接目的和政治意图的追问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一样。”
这一部分大意是说,那些没有印记的人,庸俗的大众,只是在追逐他们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罢了。
4. 人人不同而又人人相同
有一部分很有意思。整本书似乎都在谈论自我、独立思想的重要性,但是有一段提到,人与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把自身的个性界定的太狭隘!我们只把那些个人的、与他者不同的东西视为个性。可我们是由世界的全部构成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就像我们的身体包容了一切发展的谱系一样,可以追溯到鱼,追溯到更久远的从前,我们的灵魂中包容了所有人类灵魂的生命。一切存在过的神和魔——不管是希腊人、中国人还是祖卢人的神与魔——都同在我们心中,作为可能性,作为愿望,作为出路,它们是存在的。如果全人类都消亡,只剩下一个天资平平的孩子,这个孩子也终会找回万物的运行之道,他会制造出神、魔、天堂、戒律、禁忌、旧约和新约,制造出一切。”
用科学的说法来说,每个人类的基因里都保留了我们生而为人以来的所有基因,虽然我们性格作风上有所不同,但在基因层面,我们其实又没什么不同。
这一段其实是想说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同时又再次重申了善与恶的并存)。对应着后面辛克莱开启了第六感,能够用意念召唤德米安和艾娃夫人的事情。
想想也确实有意思。如果人把精力用在开发自己的某项潜力上,说不定真有惊奇的发现。
我同时想起最近刚刚读过的一个短篇故事(好像是上文那个知乎问题回答中,一个网友贴的刘慈欣的短篇),是说一个医生认为人类的记忆和思维其实也作为基因存储了下来,并且这部分基因由父母遗传给了子女,只不过出于进化的原因,子女身上的这部分基因一直沉睡未被唤醒,所以新生儿的思想是一片空白的。然后这个医生就运用科学手段,将一个人类受精卵的这部分基因给解锁了。这个特殊的人类胎儿,尚在母亲腹中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并通过特殊的仪器与母亲进行了一番对话,最后,由于认为无法承受生存之苦(他母亲的记忆中有很多不幸福的经历),胎儿用脐带勒死了自己。
关于人类自身,我们目前尚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无论是物质层面的基因、生物系统,还是精神层面的自我找寻、人的社会性,有太多的课题需要探讨。不断地认识自我,也是人活着的一大乐趣。
《德米安》的故事关于宗教、关于自我、关于道德,讲了太多的内容,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漫长又深刻,我虽不能完全理解,但我知道每个少年都有过自己的彷徨课题。不是每个少年都能遇到自己的德米安,但最终,我们都将学会与自己的人生和解。
(配图来源于别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