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子》第77章
第七十七章八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七十七章八十七言。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惟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邪。
帛书《老子》甲本复原第42章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也。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字】
张:《说文》施弓弦也。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有余:有剩馀,超过足够的程度。
损:《说文》减也。
有以:犹有为。有所作为。《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校】
天之道:帛书甲本作“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中间残。
其犹张弓者欤:帛书无“其”字,语气助词为“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帛书甲本前有“故”字,乙本作“益不足”。
则不然:帛书甲本同,乙本无此三字。
损不足以奉有余:中的“以”字,甲本残,乙本作“而”。
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於天下者:河上公、王弼本作“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帛书甲本作“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乙本残,整理者从甲本补,无“取”字。
不恃:帛书乙本作“弗有”。
其惟道者乎:王弼本作‘唯有道者“。帛书甲本作“□有道者也”,乙本作“唯又道者乎”。
功成而不居:帛书乙本作“成功”。“居”字今本作“处”。
其不欲见贤邪:帛书乙本作“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注】
人之道,取法于天之道。
【译】
天的道理,就像拉开弓弦那样。弓弦高了就往下压一点,弓弦低了就往上托一点。弓弦拉的过满了就稍微减一点,弓弦拉不满就再补充一些。所以天的道理是减少过满,增加不足。人的道理是减少不足,供奉多余。谁能多余之后效法“天之道”进行减少呢?只有有道的人。因此圣人作为而不占有,成功了而不去占据。如此,圣人不想显示自己的才能。
【解】
“取奉于天”,高明解释为“取法于天”。读作“孰能有余而有以取法于天者,唯有道者也”。
“有以”二字出自帛书甲本,乙本此处残,整理者从甲本补”有以“。按高明解读,乙本补“以取”二字,无“有”字。
“不欲见贤”,见22章“不自见也,故明”。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王弼本增加“人之道,则不然”把天人之道区分开来,天是天的道理,人是人的道理。而且两个道理是相反的,把“而”字翻译成转折关系,好像是说减少多余的是为了弥补不足的一样,有网友甚至拉出木桶原理去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把河上公、王弼本里的字删除之后,成了另一种意思。天的道理是减少过满,增加不足。(该增加增加,该减少减少)人的道理是减少不足,供奉多余。(该增加的不增加,该减少的不减少)谁能多余之后效法“天之道”进行减少呢?只有有道的人。这么翻译下来,这里的“人之道”是老子所不喜欢,所反对的,人之常理。有道的人取法“天之道”有余之后该减少减少,该增加增加。王弼本这句的意思是:谁能把多余的拿出来供奉天下?是“得道之人”要“兼济天下”的功利主义。
班门弄斧,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