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一」概况
题外话: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每一位译者所做的翻译和所做的解析以及所举的例子,多多少少都有些不一样,为了方便想看原书籍的朋友查找,还是写清楚译者的姓名比较好一些。本人选的版本,是译者蒋信柏的版本。
以前看书,都是从第一章开始,至于第一章前面的目录,前言、导言之类的,从来不会了解。
偶然发现看前言、导言可以第一时间大概了解全书内容之后,才有了看书先看前言、导言的习惯。
书籍首先介绍了《道德经》的作者,原文是这么写的。
李耳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提到作者,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作者老子所处的时代。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对历史课有印象的朋友,应该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段历史并不陌生。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放一起,有时候会让人产生春秋和战国是同一社会形态的错觉。
当年学这段历史的时候,即使有老师整天提醒,我还是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当然,现在看,也一样产生这样的错觉。
但春秋和战国并不属于同一社会形态,春秋是奴隶社会,而战国却是封建社会。
社会形态不同,也就造就了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
老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又做过周朝的史官,所处的阶级是奴隶主阶级。
春秋是一个战争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道德形同虚设。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失望至极,留下一部《老子》(即《道德经》),就跑进深山隐居了。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共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缘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了老子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因此,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成了道家学派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著作。
书籍中提到的老子的哪些思想?
第一:
综合了阴阳对立和对立统一的观念,并加以发展和创造,形成了辩证的宇宙观。
第二:
明确指出人们在观物之后,还要知其常,即知其条理法则。通俗地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
提出“慈”,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提出“俭”,要求他们节俭寡欲;提出“不敢为天下先”,要求做到谦让不争。
第四:
极力推崇实行“无为”之治。
第五:
提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第六:
主张柔弱、不争的人生态度。
还有其他吗?
隐藏在书籍中的思想,且听下回分解。
活动征文:
活动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