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间土坯房
今日腊八,煮了一锅粥,各种豆子枣子还有米混在一起小火熬啊熬,浅浅的米香在家里飘移,暖暖的,这样的冬天,没有寒冷,只有温情。
喝着暖暖的粥,与儿子聊天,聊到小时候,聊到家里那几间土坯房。
盖房的时候,我已经五岁了,可是一点记忆都没有,所有的故事都是听母亲念叨的。
那时,母亲已怀了弟弟,原来住了那一间房实在没法挤了,便批了五间房的宅基地,开始盖房。
那时的房子都是要自己亲手盖得。先收了麦秆,用石碾压扁,压软,压碎,然后与黄土一起和泥,这可是体力活。且不说准备那一担又一担的黄土,单就麦秆与黄土和在一起,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和匀,那都是费力的。泥和好了,用事先准备好的模子备坯。一排排,摆好晾晒。待干透了码好待用。
可是,想住新房子,就得一点一点盖。后来我看电影《牧马人》的时候,主人公许灵筠和秀芝就是用这种方法盖起来的房子,不觉慨叹,那时盖般就如同燕子衔呢垒屋一般,来不得半点偷懒。
我家的那几间房就在父母的一力一汗中慢慢有了雏形。内用土坯,外用青砖裱起,称为“裱砖房”。那时的砖算是奢侈品,只能先赊账,到年底用一年的工分来抵扣。还有房梁,先向队里借成年的树,砍了做房梁。等到自家的树长成了再还上。
住新房子后,我一直希望院子里种棵果树,可是,院子里有榆树柳树杨树,就是没有果树,是为了还当年盖房里欠的木材的,这是后话了。
上梁是大事,要请本家中年长的来主事,请年轻力壮的来帮工,好吃好喝准备一番。不只这些,房顶是插上红旗,房梁上贴上红纸,一帮人一起出工,同事用劲,喊着号子,那场面十分壮观,跟办喜事一般。
上了梁,铺了顶,再上泥,密密实实的,泥厚实均匀地铺在顶上,这才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日子是踩房,那是孩子们喜欢的。
在泥顶干透以前,全家总动员,甚至邻居家的大人小孩子也都会来帮忙。房顶上密密匝匝地都是人,一排排脚踩下去,一轮又一轮,人们踩着,聊着。大人们还会给小孩子着准备点糖果,这样的时候总是最开心的。
为了盖这几间土坯房,家里欠了一屁股债,用三年的工分才慢慢还清。有时候,我觉得有集体真好,如果只能向个人借钱盖房的话,我家的这土坯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盖好呢。
这样的房子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好,外面一层砖,里面都是泥坯,怎么能和里外三层砖的房子比呢。可是,我清楚地记得,78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家里每间房都住满了人,甚至有人打地铺呢,大家都觉得这是新房,并且是大家一点点盖起来的,结实又可靠。
如今,这房子已经43岁了,好些年没人住更显得衰败不堪。可是,它储存着上一辈人亲手创造的对生活的向往,储存着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时的成长时期青涩的记忆,还有改革开放之后生活日新月异的幸福记忆。
所有这些,就如同八宝粥中的大小不一的豆子,粒粒在脑海显现,房子老了,记忆不老,还有那记忆中的温情,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