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非遗:7000年前孵化出来的和平泥鸡
一韵千年
这是客家人
留给世界的遗风余韵
--------和平泥鸡

2007年,"和平泥鸡"被收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个伴随了一代代客家孩子长大的小玩具,
这才真正走进大家的视野。

和平泥鸡又称为和平埙、客家埙,
是一种古老的乐器。
“埙”为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
独占八音之土。
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
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椭圆形
一孔陶“埙”,
距今已有7000多年。

与“埙”类似,
和平泥鸡有六孔、四孔和两孔之分
两孔泥鸡可以吹出三个基本音阶do、mi、sol。
四孔泥鸡能吹六个音。
而六孔泥鸡的吹奏方式,
如今已经失传。

和平泥鸡形状似鸡子,
音色随造型大小而呈不同效果,
大者低沉古朴、浑厚苍劲;
小者欢快激扬,响彻山川.

年过七旬的陈少波是和平泥鸡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
他是平县大坝镇白石坑人,
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和平泥鸡。

由于当地制陶矿产丰富,
农民又巧手勤劳,
白石坑当地人大部分都是制陶高手。
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前的时代,
白石坑所制泥鸡远销兴宁、梅州、龙川及江西“三南” (赣南、龙南、定南)等地。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泥鸡是客家孩子们手里最好的玩具,
更是白石坑人世代相传、赖以谋生的手艺。
和平泥鸡生产过程主要有:
取泥、练泥、涅泥、烧制、着色和晒干等工
然而陈老告诉我们,
这看似简单的六道工序,
必须要人手制作。
“有制陶厂来找过我
想用机器批量生产
可是怎么都达不到手工效果”
陈老如是说。

取土烧制

练泥、手捏成型、开孔

晒干

成品泥鸡
2006年7月,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陈少波16件和平泥鸡作品,
作为永久馆藏。
埙,起源于母系社会,
发展于先秦,
到明代时候逐渐衰落,
在中原民间埙作为一种乐器,
在明清时期几乎一度失传。

唐代文物:三彩人头埙
而客家人的祖先,
在他们逃离战火,
客居岭南的时候,
也把故土的埙文化带入了岭南。
并在几百年间流传、改进。
和平埙声起,
品味遗音,
似乎在朝更代移间目睹了客家先民的迁徙之路。

孩童手中的和平泥鸡,
成了穿越千年时空的召唤,
试图唤醒那沉睡太长的魂之记忆,
神秘与沧桑、
悲壮与哀婉,
一韵,便是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