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见,故明」的本质是什么?

2022-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润泽园

《道德经》二十二章有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被自己的知见束缚,才能明觉精察;不自以为是,才能从善如流,彰显盛德。

相信每个人读到老子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心里都会有所触动,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这句话背后深邃的内涵,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为什么不自见故明?不自见,故明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01

有人说,不自见故明的人,是个比较柔软的人,他没有自己的固有知见,因而能接受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能洞察这个世界的本质。

也有人说,不自见的人,他知道道在低处,所以没有不明。

这样说,我们可能还是不理解。其实,“故明”,就代表着智慧,代表着你比别人更有智慧。智慧从哪来呢?智慧从心上来。

阳明先生有言:“人心是天渊”。我们每个人的这颗心,就像天渊一样深厚、高远、广大,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拥有无穷的仁爱、胸怀、智慧和能量。

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这颗心,就像超级电脑计算机一样,无时不刻不在工作着,随时随地都在产生新的着想法,生出无穷无尽的智慧。

这时,就有人问了,那为什么有时我面对问题,就是没有智慧,想不出办法来解决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我们已有的知见遮住了。

阳明先生讲,人心是天渊,后面还有一句,是“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

是的,我们原本心中拥有无尽的宝藏、无尽的智慧、无尽的美德,但是,却被我们自己的私欲、知见给障碍了。

02

举个例子:前几天遇到一位朋友,在聊天的时候,他说到,在过去3年,他大概读了1000本书,每次读完书,光笔记就记了1000多条,这1000多条笔记就是他的知见。

想必我们大家都有读书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会记笔记呢?就是书上的那些观点与我们内心相应,我们觉得很好的时候,通常会记下来,这就形成了我们的知见。  

因而,每天我们都活在自己已经形成的知见当中,而忘了这些知见的背后,我们的这颗心原本是可以心生万法的,是可以生出更多更好的知见来的。

那如何拥有更多更好的知见呢?就是当这颗心在空灵、纯粹、质朴的时候,它是最明亮、最明朗、最有智慧的,所以,这就是《道德经》一直讲的“正言若反”,比如说,你要有智慧,那如何能从心中流淌出智慧呢?就是把你现在心中已经得到的所谓的那些东西放下。这就是“正言若反”。

但人们会说,我好不容易读了1000本书,好不容易记下了1000个学习的感悟,让我把它放下,那我用什么来成长自己?

经典当中对我们的教诲是说,当你把这些我知我见放下的时候,面对眼前的人、事、物,你的这颗心会生发出对这个人、事、物的洞察,并且能够从心中涌现出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智慧。

这就是不自见,故明,不活在自己的1000个知见里,超越自己的1000个知见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的话,我们就跟别人比,你读了300本书,形成了1000个知见,那我要超越你,我就要读500本书,我就可以有2000个知见,最后大家在一起“华山论剑”,时光飞逝,回头一看,在历史的长河里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是在天空中制造了一些乌云而已。

智慧平时是不显现的,但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心底里随时随地都会生发出来的,才叫真正的智慧。

正如孔子所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03

古时候,真正的有道之人,很安静地坐在某个地方,比如,诸葛亮隐居隆中,张良隐居下邳十年,潜心钻研《素书》等,当地的老百姓平时不去找他们,他们似乎什么事都没有,你也看不出他们的智慧,但是,一旦,你去找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好像每件事情都有答案。

不是他们事先准备好了,是人、事、物的问题到了他们那里,他们的那颗心就会心生万法,解题方案自然就出来了。

这就是阳明先生经常讲的,我们的这颗心就像天渊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宝库,它能不断地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这也是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提升的生命源泉。

阳明先生有言:与其为数倾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有源之井水,就是我们心生万法,无源之塘水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见,所以,不自见,故明,就是把我们自己建立的塘水放掉,把心中源源不断的有源井水开发出来,从而拥有源源不断的智慧,这就是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