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张居正》:张居正为何教不出“听话”的学生
前段时间读郦波老师写的《风雨张居正》一书,真是感慨万千。还记得读完的那天,合上书本的一刹那,我竟然泪流满面。感动、震撼、气愤、不平、心酸、反思等情绪一时涌上心头,不能自抑。
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家长,最好的陪读,最好的学生,却造就了一个最失败昏庸的帝王,这是为什么呢?
张居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之一,他一心推行新政改革,十年的“万历新政”推行,使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重新走上了正轨。他任人唯贤,边疆稳固,国库充盈,开启了一段大明盛世,把大明朝的灭亡向后推延了数百年的历史。
张居正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才,他通过自己地努力与智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国家政治的最核心。隆庆帝病逝后,他被选为10岁小万历的帝师,并荣升为内阁首辅。从此他就成为小万历与李太后这对孤儿寡母的“保护神”,肩负着领导百废待兴的大明王朝重新崛起的重任。
对于小万历来说,张居正即是老师,更担负着父亲的角色。他对小万历的教育非常地认真与苛刻,据史料记载他许多上课的内容都是自己亲自编写的,有的还通过连环画展现出来,可谓用心良苦。
小万历也没有让他失望,对张居正尤为尊重,视他如父。再加上最好的家长——李太后,最好的陪读——冯保的信任与支持,在当时看来,小万历确实能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张居正对这个视如已出的小皇帝融入了无尽的父爱及期许,他的“万历新政”已慢慢成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万历皇帝能够继续推行新政,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让大明朝继续繁荣昌盛下去。
张居正不仅对小万历进行文化上教育,更以“家长”自居,对他的衣食住行,行为规范都有过多的干预。当万历长成十五六岁的少年时,开始出现了逆反心理,迫于张老师的强大与李太后的威严,只能把这种反叛深深地藏在心里,为将来反攻清算埋下了一颗种子。
当“万历新政”已然成效之时,张居正也想过功成身退,给自己一个善终。可是,他终归还是放不下,最终累死在自己的宰相之位上。
张居正病逝后,小万历一手遮天,再也没有人可以左右他。他把自己压抑了许多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拿下陪了他十多年,却总是会“告密”的冯保;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李太后也不再放在眼里。
最为可气的是,只是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就毫不留情地开始对那个教了他十年,视他如子,他曾经最为尊敬的张老师反攻清算。查抄了张居正的家产,弄得家破人亡,并夺去了张居正生前的一切功名荣誉,而且差点把他开棺戮尸。
这是何等的讽刺?那个曾经让张居正最为骄傲的优秀学生,在他死后却是如此地对待他。想来,张居正如若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吧?
当然,最为可悲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废除和推翻了张居正呕心沥血的十年新政,撤掉了张居正生前布好的人才网线。从此待在深宫,寻欢作乐,不再早朝,把“万历新政”十年的积蓄消费殆尽,把大明朝一步一步地推到了灭亡之路上。
人亡政息,人们不禁感叹“世间再无张居正”!
读到这里除了心酸、叹息与愤慨,我们应该好好地分析一下,小万历为何从一个优秀学生变成了昏庸毒辣的一代帝王。这与他接受的教育有没有关系?张正居是不是也要为此负一定的责任呢?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种中国“家长式”的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无限地强调家长与老师的重要性,异常膨胀,最终在家长与老师看来,教育的责任就变成了教育的权利。
一旦责任变成了权利,教育的本质就发生了扭曲。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判断都是对的,孩子只要执行就好,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张居正作为小万历的老师并兼顾行使着“家长”的权利,他完全忽视了一个孩子在心灵上的渴望与需求。他和我们现在许多家长一样,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教给孩子的就应该是他最需要的。
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这种“填鸭式”的给予,而应该是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尊重和接受孩子们的想法入手,有针对性地加以施教。如此,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力,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