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于王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131人  蓝天卫士_1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一定会感到疑惑,不明白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三个姓氏,不知你发现这三个姓氏有什么规律吗?那就是一横一竖(勾)的丁、两横一竖(勾)的于、三横一竖的王,王是我家的姓,右邻姓丁,左邻姓于,非常巧合的三个姓氏,还做了邻居,并且附近除了几家国营企业,仅有我们三家毗邻而居。

丁于王

    说起这段历史还得从我上初中时说起,因为我大哥警校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没到一年,自己脚跟尚未立稳,为了能让我和妹妹早点接受更好的教育,大哥把我俩与父母一同从农村搬到了城里,由于当时家里条件有限,买房只能是奢求,就暂时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平房内。当时国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刚刚兴起,为了一家人的生存,爸爸妈妈起早贪黑为单位食堂饭店加工豆腐。做豆腐需要一定技术,并得吃苦耐劳,刚好我父母这两项都具备,同时因为父亲的手艺好,做出的豆腐供不应求,在当时来说收入还是挺可观的,除了保证一家人生活外,还略有赢余。

    一年后我大哥就与父母商量,想买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房价虽然便宜,但以我家当时的条件,在城里好地段还是买不起的,只能在城边或稍偏一点的地方。大哥利用工作之余骑上大二八,四处找寻合适的房子。没过几天,就听大哥和父母汇报说,在城边工业区有一处平房,由于离水泥厂和火车道都挺近,灰尘噪音使得这个房子的价格相对便宜,但不管怎么说,买下也属于拥有自己的窝了。经过大哥找人简单收拾一下,我们就搬离出租屋入住自己的房子。那是一趟七间房,里面三间是一家,外边两家各两间,我家居中,也算不把大山吧。刚开始时,每天二十多趟的火车从家门口开过时,整个房间都跟着晃了起来,晚上刚要睡着就被晃醒了。经过一段时间生活,也逐渐适应了,同时也和两家邻居熟络起来。

丁于王

    这也就是我开头所说的丁家和于家了,里面三间姓丁,外面两间姓于,丁与于都比我父母年轻,我们就以哥相称。丁哥家是一双儿女,刚来时听说是双胞胎,后来才知晓,女儿不是亲生的,是丁的哥哥为了生个儿子,就把女儿过继给丁哥,也正巧两家同时生育,丁哥就以双胞胎自称,两个孩子刚上小学,都很乖巧。更有意思的是丁哥本是商店售货员,做的是更适合女人的活,丁嫂则在铁路公务段工人,做的是更适男人的活。结婚后,两人一商量,又找双方领导协调,两人的工作居然换了,这也只能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了。于哥家是两个儿子,老大只比我小两岁,他哥俩与我就读同一所初中,熟悉后也经常结伴一起去上学。于哥于嫂与我父母一样,都是从农村搬过来的,没有工作。由于附近国营单位多,人口流动比较大,于哥就在门前出个小吃摊,生意也算兴隆,我和妹妹也时常趁父母不在家时打打牙祭,最爱吃于嫂炸的油条,软硬适易,香脆可口。

丁于王

    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可能是老祖宗们对我们中华民族互相帮助传统美德的精辟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三家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记忆最深的是在隆冬的一个夜晚,丁哥家由于暖气管突然暴裂,满屋喷的水和气,只能暂时将暖气管道阀门关闭,等待亮天后物业来修理。可数九寒天,没了热量来源,不一会儿室内温度就降到冰点以下,一双儿女盖着棉被仍被冻的瑟瑟发抖,当时是半夜时分,丁哥丁嫂也没好意思惊动我们。由于居住隔壁,我父亲被不明声响惊醒,细心的父亲就外出查看,当看到丁哥家往外冒的水气,凭经验判断可能是暖气出现了问题,就主动上前敲门寻问,当看到眼前的情景,先将丁哥家一双儿女接到我家,安置到床上后,又叫醒我母亲抓紧给他俩熬制姜汤以御寒。这时于哥家也被惊动起来,怕时间长把暖气片冻住那就更麻烦了,于哥与我父亲一起,连夜帮助丁哥在屋里搭起火炉,当屋里温度又恢复到冰点以上时,天己蒙蒙亮了,看着几个人满身泥水还在那忙前忙后,丁嫂感动得不知怎样来表达。

丁于王

    在以后的日子里,类似这样相互帮助的故事还有很多,现在回忆起三家住在一个大院的那份亲情和友情,关爱和互助,有甜蜜、有感动、有幸福、更有忘不掉的情感和怀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